《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11篇)

陈哥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11篇)

以下是小编@陈哥@为大家准备的《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共含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妖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

(1)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这节课在设计上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先是由出示的资料中发现问题:下雨会使泥土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进行猜测。但是仅仅是学生的猜测是不够呢?一个问题抛出来:到底有什么变化呢?想知道就要做实验。但是在实验室内马上进行一次下雨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引出模拟实验。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如何去模拟雨水对泥土的作用这个实验。在讨论中进行实验的细致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最后定下来的实验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是学生智慧的总和。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汇报发现,共享集体成果。最后由学生的实验结果出发提出下一个研究问题:你们实验土地被侵蚀都是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然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雨水的侵蚀呢?引申到下节课的研究问题。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准备充分,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导入部分呈现的资料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而且准备的实验器材十分完整,有利与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发现。亦有利于研究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注重学生有证据进行推测和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对于学生的猜测都不与肯定,而是追问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确定了吗?有哪些证据拿出来?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会养成猜测也需要理由,结论需要充分的证据这样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科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四、教学细节还需继续琢磨,磨出更成熟的'课

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需要再推敲的细节。本节课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径流和侵蚀。在上课过程中引导比较模糊,概念的描述不够明确。如果在汇报实验结果时再深入挖掘。对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泥土和雨水进行充分的比较描述,可能这两个概念的推出会更加容易让学生们接受。

(2)

本课让学生分组实验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做的不好的地方是小组内材料准备不齐。用旧脸盆、土壤和喷壶即可完成,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准备了材料。另一个地方是对比实验计划,教师讲了两个,学生只分析了一个,时间刚刚够。教学环节还要抠,教师这一块的准备还要加强。

篇2:《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

(1)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这节课在设计上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先是由出示的资料中发现问题:下雨会使泥土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进行猜测。但是仅仅是学生的猜测是不够呢?一个问题抛出来:到底有什么变化呢?想知道就要做实验。但是在实验室内马上进行一次下雨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引出模拟实验。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如何去模拟雨水对泥土的作用这个实验。在讨论中进行实验的`细致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最后定下来的实验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是学生智慧的总和。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汇报发现,共享集体成果。最后由学生的实验结果出发提出下一个研究问题:你们实验土地被侵蚀都是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然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雨水的侵蚀呢?引申到下节课的研究问题。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准备充分,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导入部分呈现的资料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而且准备的实验器材十分完整,有利与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发现。亦有利于研究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注重学生有证据进行推测和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对于学生的猜测都不与肯定,而是追问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确定了吗?有哪些证据拿出来?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会养成猜测也需要理由,结论需要充分的证据这样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科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四、教学细节还需继续琢磨,磨出更成熟的课

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需要再推敲的细节。本节课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径流和侵蚀。在上课过程中引导比较模糊,概念的描述不够明确。如果在汇报实验结果时再深入挖掘。对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泥土和雨水进行充分的比较描述,可能这两个概念的推出会更加容易让学生们接受。

(2)

本课让学生分组实验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做的不好的地方是小组内材料准备不齐。用旧脸盆、土壤和喷壶即可完成,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准备了材料。另一个地方是对比实验计划,教师讲了两个,学生只分析了一个,时间刚刚够。教学环节还要抠,教师这一块的准备还要加强。

篇3: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科学教学反思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科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这节课在设计上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先是由出示的资料中发现问题:下雨会使泥土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进行猜测。但是仅仅是学生的猜测是不够呢?一个问题抛出来:到底有什么变化呢?想知道就要做实验。但是在实验室内马上进行一次下雨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引出模拟实验。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如何去模拟雨水对泥土的作用这个实验。在讨论中进行实验的细致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最后定下来的实验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是学生智慧的`总和。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汇报发现,共享集体成果。最后由学生的实验结果出发提出下一个研究问题:你们实验土地被侵蚀都是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然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雨水的侵蚀呢?引申到下节课的研究问题。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准备充分,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导入部分呈现的资料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而且准备的实验器木才十分完整,有利与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发现。亦有利于研究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注重学生有证据进行推测和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对于学生的猜测都不与肯定,而是追问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确定了吗?有哪些证据拿出来?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会养成猜测也需要理由,结论需要充分的证据这样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科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篇4: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参考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在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了解地表发生的一些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地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演示用滴管在空中向面粉堆滴水的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质疑,使学生了解到水从高处向底处降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引力的影响,会对面粉产生冲击力,从而使面粉飞溅,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个现象迁移到自然现象下雨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雨在降落的过程中,也有力量,这个力量将会对地面产生影响,以此揭示出本课的课题。通过这个实验的导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模拟实验是我们研究自然现象的.一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为后面学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按照现象——概念——观念这个思维方式编写的,因此在认识了雨水有力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影响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完整过程,在设计、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体会探究的过程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自然界因素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模拟实验的认识。在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探究过程中,教师利用相机将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并及时地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实验记录,而且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了空谈的弊端,可以让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目了然,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侵蚀这一科学概念。

在学生理解侵蚀概念后,通过对黄土高原这一具体地形的分析,将概念进一步升华,在辨析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科学观念——自然界中流动的水会对地表造成侵蚀。

篇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五、作业

1、黄河水为什么是黄颜色?

篇6: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评课总结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评课总结

金老师虽然是今年刚刚毕业的新教师,但是从整节课的教学新人上没有漏出点点的怯意,虽然在课堂细节处理方面还需要加以斟酌,金老师的这节课足见她花了很多心思去思考准备。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金老师设计的这节课让学生有机会完整的经历一个探究过程。先是由出示的资料中发现问题:下雨会使泥土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进行猜测。但是仅仅是学生的猜测是不够呢?一个问题抛出来:到底有什么变化呢?想知道就要做实验。但是在实验室内马上进行一次下雨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引出模拟实验。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如何去模拟雨水对泥土的作用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进行实验的细致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最后定下来的实验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是学生智慧的总和。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汇报发现,共享集体成果。最后由学生的实验结果出发提出下一个研究问题:你们实验土地被侵蚀都是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然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雨水的侵蚀呢?引申到下节课的研究问题。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准备充分,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金老师导入部分呈现的资料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而且准备的实验器材十分完整,有利与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发现。亦有利于研究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注重学生有证据进行推测和得出结论

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教学中金老师对于学生的猜测都不与肯定,而是追问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确定了吗?有哪些证据拿出来?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会养成猜测也需要理由,结论需要充分的证据这样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科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四、教学细节还需继续琢磨,磨出更成熟的课

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需要再推敲的细节。本节课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径流和侵蚀。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引导比较模糊,概念的描述不够明确。如果的汇报实验结果时深入挖掘一下表格的作用。对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泥土和雨水进行充分的比较描述,可能这两个概念的推出会更加容易让学生们接受。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金老师的辛苦和努力,不久的将来金老师呈现的课肯定会更有深度,更有魅力。

篇7:《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教学反思

(1)

因为和前面一节课进行了处理,所以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变的非常的突出。设计并实验解决“有无植被对土壤受侵蚀程度的影响”的实验,有了前面一节课的讨论和我的对比实验演示,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但这个实验的实际操作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控制变量很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尽量做到公平。

我对实验的准备是这样的:两个浅盘,一端下面凿孔(以让径流流出),一个盘只放土壤,一个盘放一块带土草皮,然后把两个浅盘分别斜放于水槽上(大小刚好合适),尽量保持一样的坡度。

准备挺快,就是破坏了一些学校的绿化,尽管课后我把草皮种回去了。

此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还是非常的明显的.!有草皮的径流少且干净,没有草皮的径流量大且浑浊。

这节课的善后工作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清洗带土的盘子非常麻烦,天气又冷,哎……

(2)

水土流失的实验由于材料的准备不足,只有部分的学生在参与,教师也意识到和课改前的课没什么两样,但是对于材料准备这一块要向全体学生提供量太大,力所不能及,再斟酌。

篇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课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真实心理写照。我觉得这样的课想要操作好真的好难!我想必须要对它进行改变。

因为这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整个单元对于土地侵蚀所学知识的.汇总巩固。我认为在没有非常适合的学具教具配套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且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况且这样的实际问题也不是能用这么简单的模拟能够解释的。所以,我决定舍弃这个模拟实验。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讨论交流上,怎样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哪些地方考虑了减少土地侵蚀?在讨论之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应用,并组织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组织评价,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方案。

虽然没有实际的操作,但课堂并没有感觉很空洞。我想原因是:在前面的课堂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积累吧!

篇9: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课后教学反思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课后教学反思

(1)

因为和前面一节课进行了处理,所以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变的非常的突出。设计并实验解决“有无植被对土壤受侵蚀程度的影响”的实验,有了前面一节课的讨论和我的对比实验演示,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但这个实验的实际操作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控制变量很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尽量做到公平。

我对实验的准备是这样的:两个浅盘,一端下面凿孔(以让径流流出),一个盘只放土壤,一个盘放一块带土草皮,然后把两个浅盘分别斜放于水槽上(大小刚好合适),尽量保持一样的坡度。

准备挺快,就是破坏了一些学校的绿化,尽管课后我把草皮种回去了。

此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还是非常的明显的!有草皮的径流少且干净,没有草皮的径流量大且浑浊。

这节课的`善后工作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清洗带土的盘子非常麻烦,天气又冷,哎……

(2)

水土流失的实验由于材料的准备不足,只有部分的学生在参与,教师也意识到和课改前的课没什么两样,但是对于材料准备这一块要向全体学生提供量太大,力所不能及,再斟酌。

篇10:《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反思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七课时。是在探究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后,本课继续探究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不同的是本课侧重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方面。虽然学生对河流不陌生,但“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仔细观察过,学生很难回答。

于是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准备学生的分组实验材料时,我需要像筛沙子一样,选之又选,思考再三,为教学的成功服务。当我需要旁边带洞的杯子时,在实验室巡视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只好亲自制作。可怎样才能制作一些洞大小一样的杯子呢。经过一阵思索,最终,我利用了一次性筷子燃烧后带有的烫度,将一次性杯子烫了一个小洞。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满怀信心得给学生们上课。相信这次学生会有一个很好的体验。

制定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

(1)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2)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3)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4)尝试解释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并进行实验。在观察、实验中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上、中、下游的河床分布的石头状况不一样?河流对土地有什么影响?

生:河流对土地有侵蚀作用。

师:河流会侵蚀土地吗?

生:会!

师:那河流对土地仅仅只有侵蚀吗?还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应该还有。

师:那我们接下去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很好!我们要制造一条河道。那我们需要什么材料,每个人独立思考一下。

生:需要水,盒子,土壤。

师:很好!请大家看看具体怎么做。

学生开始实验。

在实验期间,当她们将堤坝建好后。开始询问河道要如何建构在堤坝上。

10分钟后学生都未能及时完成河道。

师:接下去我们该如何注入水源到河道里。

生:利用杯子将水倒入

师:是直接将杯子里的水往河道上倒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不是很方便嘛?

生:这样水的冲击力太大

生:水太太大会冲毁河道的

师:那我们该如何是好?

生:水流的速度要慢点。

师:很好!那请看看如何正确注入水源。

出示课件:用塑料杯垫在下方,一次性杯子置于上面,出水孔对准河道。向杯内倒水,始终保持杯内的水是满的。

学生开始实验。

当学生倒满水在杯内时,我发现水直接流出洞口喷向中游,未曾流经上游。而且听到有个学生说:“老师,这个很向在撒尿”虽然形容的很不雅,但很形象。更有学生说:“老师这个水流的冲击力太大了。”最终实验也不是很成功,虽然学生最终将结果都汇报出来了。

教学反思

我满怀期待的去上课,可课堂中的两次实验,让我不得不再一次去思考自己的材料准备的是否得当。本以为让学生制造一条“无水河道”应该花不了5分钟时间。可这堂课学生足足花了10分钟还没有完成好。课后我对这一突发事件反复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开始回顾课堂上发生的各个细节。在实验的期间,有部分学生总是询问我河道该如何建造,老师是不是这样的啊。当时我认为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去建造,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应该让她们自己动手操作。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没有很好完成。于是我反思是哪里材料需要改良,才能将实验时间缩短为我理想的范围内。如果教师事先制作一条“无水河道”的模型,让学生能使理论结合模型去制造。

在第二个实验中,水流的冲击力为什么会如此之大。我再一次检查自己的材料,发现教参中是提供了木块。我找不到的情况下,我就改为塑料杯。难道不能将木块改为塑料杯吗?还是说杯上洞的位置过高了?

在第二次试教中,我将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首先我提供了“无水河道”模型,发现第一个实验时间缩短了,达到了我理想范围内。因此有时适当地提供模型会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科学理念和理论,有效地改善了科学学习的质量。在第二个实验中,起初我只将杯上洞的位置改低,未让木块代替塑料杯。发现水流的冲击力是改善了,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后来我想还是要尊重教参中所提供的材料,终于如我所愿。原来木块不仅仅具有垫高作用,它还起到了引流作用。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不仅仅需要好的教案,更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材料。所以,每一次涉及到实验,教师都要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并且要亲自实验。要不断的完善实验材料,才能有一个成功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