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11篇)

是零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送柴侍御(11篇)

以下是小编@是零@整理的送柴侍御 王昌龄阅读答案(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d498084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送柴侍御 王昌龄阅读答案

,此诗是一首热门诗词,常常会出现在各种考试中作为考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有哪些考题,答案是怎样的呢?同时,本文为您提供本诗的翻译和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阅读理解:

1,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2,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 诗,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我们看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襟怀,那是一种 的心态。

答:送别,乐观/豁达/开朗/积极都可

3,后人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我同意。诗的第二句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写自己送朋友离开,也不觉得悲伤,因此看似无情,但诗人接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这两句既对朋友表示宽慰,又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更显体贴与深情。

4,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王昌龄的“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反说”。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反说”的理解。

答:“反说”是指表面上说自己没有离别之苦,但实际上恰恰从反面道出了异地相思之情。

5,为什么说本诗的关键字是“同”字?

答:因为“同”字表面是指与朋友风雨同行,实则凸显了内心对朋友远离的牵挂。

送柴侍御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送柴侍御字词解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送柴侍御背景: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送柴侍御赏析:

《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诗中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这是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

这首诗起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三、四句,诗人再申述其意,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诗人以豁达的胸襟,安慰、劝告朋友,我们的友谊是永久长存的',不论分离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是永远在一起的。

送柴侍御拓展阅读:

佳句退兵

唐朝的时候,苗人常来攻城。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后的一天,听说苗人又来了,县太爷得到了这个消息,心里很着急,可是打又打不赢,跑又不敢跑。他只好去求王昌龄出个主意。王昌龄便去看个究竟,果然见到苗将游世通的女儿带了三千女兵来到了芙蓉溪,要向他借无价之宝。一会儿,王昌龄和他?来的人被带到了女将面前,女将以为王昌龄不像自己心里想象的诗家天子,于是发脾气,要用箭射死他。

当时正是荷花开放的六月天,刚好落过一阵雨。女将想试试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王昌龄,便要他就眼前的景色作一首诗,做不好的话就射死他。王昌龄提了个要求:苗汉和好。说完他吟道:“雨过芙池暑气凉,红莲花共白莲香,四维碧叶三分水,几个沙鸥破夕阳。”吟完,写在纸上并盖了个王昌龄的宝印,又折了红和白的两朵荷花送给了苗女,苗女见是真的王昌龄,心里好生高兴,就带兵回去了。

作者资料: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篇2:《送柴侍御》王昌龄鉴赏试题及答案

《送柴侍御》王昌龄鉴赏试题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8.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5分)

9.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6分)

试题答案:

8. (1)“送君不觉有离伤”原因(3分,写两点即得满分)

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

(2)感情色彩:

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1分)

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1分)

9.王诗后两句是作者借助想象和反问的手法.(3分)

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用丰富的想象, 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严诗后两句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语言精练传神。.(3分)

点点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景物中寄寓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动人;

一个“尽”字,写出诗人长久独立江边,连点点寒鸦都飞尽了还不忍离去,看出可以对友人情意的深长。

“悠悠”,写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样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3:《送柴侍御》与《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

《送柴侍御》与《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丹阳送韦参军》是诗人严维的七绝名作,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 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

2.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3.请概括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歌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送别诗

2.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3.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篇4:送柴侍御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赏析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篇5:《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

《送柴侍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诗的内容来看,《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 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篇6:送柴侍御,送柴侍御王昌龄,送柴侍御的意思,送柴侍御赏析

送柴侍御,送柴侍御王昌龄,送柴侍御的意思,送柴侍御赏析 -诗词大全

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篇7:送柴侍御,送柴侍御王昌龄,送柴侍御的意思,送柴侍御赏析

送柴侍御,送柴侍御王昌龄,送柴侍御的意思,送柴侍御赏析 -诗词大全

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篇8:《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瘅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8.这首诗歌的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5分)

9.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6分)

试题答案:

8. 秋雁、夜猿。(2分)诗歌用“秋雁少”写出了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写出了闽中夜晚的凄清、冷落的特点。(3分)

9. 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的表现手法。(2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 “**”象征(或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4分)

篇9:《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

送郑侍御谪闽中⑴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 行矣慎**。

【注释】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

23.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24. 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5分)

23. ①秋雁、夜猿。(2分)②诗歌用“秋雁少”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表现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4分)

24.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和虚写的表现手法。(2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象征(或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诗作表意含蓄委婉,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3分)

【诗歌赏析】把你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去请不要怨恨,因为闽中我以前也曾到访过。那个地方很少看见秋天的雁鸟,但是夜里却常听到很多猿猴的叫声。往东青山与白云接连不断,往南虽然又湿又热,但是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你应该很快就会重新蒙受皇上的恩泽,回到朝廷,放心地去吧,但是要注意顺应环境的变化呀!

这是诗人写给朋友郑姓侍御史的送别诗。郑侍御因为犯了过失而被贬放到当时认为是蛮荒之地的福建去,诗人担心他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外,其它不必担心。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

相关专题 送柴侍御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