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的形成教案

鲲和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4的形成教案

4的形成(精选15篇)

4的形成 篇1

  活动由来:认识数字,了解数字的组成,体味数字的奥妙。

  活动目标:1.学习4 的形成,就知道3添上1是4.

  2.认识数字“4”了解其实际的意义,差故事比较物品数量的多少。

  3.喜爱数字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坐汽车”;“数字卡片”

  2.学具准备:玩具汽车4辆(每辆汽车1个车牌,车牌号分别1214、2143、3214、4132);生活中含有数量“4”元素的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用教具演示:出示2只小兔子和数字卡片“2”,在再添上1只小兔子和数字卡片“1”。引导幼儿说出:2只小兔子添上1只小兔子就是3只小兔子;2添上1就是3.在出示卡片“3”。

  2.创设情境:“现在站台上有3只小兔在等车。如果来了1只小兔子,会有几只小兔子?”鼓励幼儿用学具探索4 的形成:先摆出3只小兔,找出对应的数字卡片,在天上一只小兔子,并找出其对应的数字卡片。也可玩汽车,同上。

  3.教师伸出手指,和幼儿一起做。先伸出两个手指,是“2”像小兔子,同时拿出卡“2”,“2”像小鸭水中游;再添上一个是“3”像小花猫,拿出卡片,“3”像耳朵听声音‘再添上一个是“4”同上,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下认识数字。

  活动评价: 1.体味数字的奥妙,喜欢数字游戏,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2.理解口中的12345、是什么。更好的理解了数学

4的形成 篇2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

  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

  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5、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6、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

  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è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

  2、国家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4的形成 篇3

  一、骨与骨之间是怎么连接的?关节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

  l、简单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同时提出

  新的问题:人体有那么多骨头,它们是怎样连接的?为什么人能够很灵活地做各种各样的运动?

  2、学生回答后,做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骨与骨之间以纤维、软骨和骨组织连接的,而关节是骨与骨之间能够 活动的连接、并由此转向指导学生 观看挂图:关节的剖面模式图。讲解关节的结构。

  3、做演示实验:观察关节的结构。进

  一步加强学生对关节结构的了解。

  4、指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并提出问题;不同的关节运动的方向是否相同?这种特性与人的运动功能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关节很容易脱臼?

  5、放幻灯片指导学生观看不同部位关节的运动方向。随后归纳总结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及与人体运动的关系。

  6、指导学生观看人体骨骼的模型,讲 解各个骨骼的特点及其功能,并随 时让学生感受一些骨骼的特殊功能 及作用,帮助学生记忆。

  7、指导观看人体肌肉挂图,讲解肌肉

  的名称、作用和特点,并让学生在自己身上相应部位找到挂图中的部分 肌肉,让学生体验了解自己的身体 结构,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8、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牛的腓肠肌。并提出问题:腓肠肌是组织还是器官?腓肠肌的收缩怎样带动骨骼

  学生活动

  l、认真听取老师对上节课知识的总 结,并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自己 的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骨与 骨之间是靠关节连接的,人能灵活 地做各种各样的运动也是因为有关 节的缘故。

  2很有兴趣地听取老师对问题的补 充,注意自己未曾了解的结构,并跟 随老师仔细观看挂图,牢记关节的牢记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3、观看老师做演示实验,辨认关节各个组成部分,并把实际看到的关节结构与挂图上的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并向老师提出疑问。

  4、配合老师,带着问题做体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不同部位的关节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并根据常识回答肩关节等容易脱臼的原因?

  5、认真观看幻灯片,比较体验活动中各个关节的活动方向是否与幻灯片中

  说的一样,之后听取老师对关节结构和特点的总结,做好笔记。

  6、认真观看人体骨骼模型,在脑子中区分各种骨骼的名称和特点及其所在的部位。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在自己身上相应部位找到所讲骨骼位置。

  7、认真观看人体肌肉挂图,很有兴趣地听取老师对于不同肌肉特点的讲解,并思考其特点和其作用的联系,努力记住各个肌肉的名称,并在身上找到其所在的位置,以加强记忆。

  8仔细观察牛的腓肠肌,辨认各部位的名称,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腓肠肌

  运动?

  9、总结:总述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说明人体骨骼肌的作用:除了参与运动外,还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感情、维持体温等。强调人体的骨骼和骨骼肌是相互协调才使人体完成各种各样运动的。教会学生在运动中怎样避免关节和骨骼受伤以及简单的急救方法。

  是器官,腓肠肌收缩的时候牵拉骨骼使之运动。

  9、听取老师的总结,掌握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区分各种骨骼和肌肉的名

  称、特点及其作用。在脑子中形成一种观念:骨骼、关节和肌肉是互相调节才使人能够灵活运动的。并学会简单的关节脱臼急救方法,有意识的在以后的运动中避免关节的脱臼。

4的形成 篇4

  孩子的年龄是越来越大了,不管是性格还是思想等方面都已经慢慢的形成了。他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妈妈们的性格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呢,来一起看一下吧。

  一.理智型妈妈

  在养育宝贝过程中,“理智型”妈咪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1. 经常对孩子说教,讲道理,却从不在孩子面前表露情感

  孩子难以从母亲身上看到情感反馈。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婴幼儿通常会把妈咪的表现和自己联系起来,疑惑、进而认定:“妈咪不喜欢我。”对于孩子而言,他的看法就是现实。而这样的“现实”对孩子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孩子会认同他认定的“妈咪的看法”,也会不喜欢自己,从而埋下自卑的引线。

  2. 不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精明强干的理智型妈咪,对于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通常能够事先洞察。为了提高效率,也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理智型的妈咪通常会提前考虑并指导孩子,给孩子现成答案,却很少给于孩子自己思考、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机会。

  3. 对孩子的情绪表达不够重视

  当孩子遇到挫折,希望向母亲倾述时,理智型的妈咪很快会把注意力放到问题的过程、真相、解决方法等实质性的方面,试图建议孩子如何更好地处理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指导。他们只是需要倾述,需要有人倾听。在倾诉中,孩子可以理清思路,并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妈咪提供的建议不一定适合于孩子。

  更糟糕的是,妈咪的说教会阻碍孩子清楚表达情绪。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需求,理智型的妈咪往往不甚关注,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甚至批评孩子的情感表露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贬低孩子情绪反应的价值,逐渐压抑了孩子的情绪表达。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无法得到母亲的理解,无法和母亲沟通,逐渐不再尝试向母亲吐露心声,亲子之间的距离也就逐渐拉开了。

  4. 过多的规则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理智型妈咪对于规则的重视,也可能会从工作延伸到家庭中。孩子常常需要遵守很多明规则或暗规则。如果孩子违背了规则,就会受到妈咪的批评。过多的规则会压抑孩子的自由,束缚孩子的行动,不利于孩子自由的成长和发展。事事需要考虑规则,会使孩子变得遇事犹豫,畏首畏尾;事事循规蹈矩的孩子,看似中规中矩,却也缺乏创新精神,不敢突破常规。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个性谨慎,少有冒险精神。

  专家建议:

  遇事冷静理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是作为母亲,仅仅冷静理智是不够的。精明强干的理智型妈咪,不妨考虑以下的建议:

  1.注意在各种角色间转换,不要被一种角色所束缚

  管理者角色和母亲角色需要不同的表现。下班回家之后,理智型的妈咪需要提醒自己:“现在我不是主管,而是一位母亲。”

  2.学会表达自己,倾听孩子

  真诚表达自己的情绪,用言语和行为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让孩子有机会宣泄不良情绪。家,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地方。作为妈咪,应当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提到某些不愉快的经历时,认真倾听,适时表示理解和接纳,不要急于做出正确或错误判断,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记住,在这个时刻,孩子才是主角。

  3.制定简单明确的必要规则

  规则是必要的,它可以控制孩子不会做出过分的或危险的行为。在一些必须坚守的原则方面,让孩子明确知道你可以容忍的底线,也就是什么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至于那些非原则方面,就让孩子自由发展吧。

  4.不要包办代替,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由于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加上逻辑思维能力不成熟,孩子有时的确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但经验累积的过程非常重要。孩子必须有机会练习如何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当孩子做出错误判断时,妈咪应给予适当的辅导,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的做法不合适,同时可以提供解决方法给他选择,并讲解怎样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

  如果是个小问题,不会有严重后果,也可以允许孩子尝试错误的解决方法,允许消极后果出现,让孩子自己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正确决定的技巧。这些小小的、零散的错误经验是帮助孩子有一天做出正确决定的重要基础。随着孩子身心的成长及知识的增加,他将逐渐拥有独立做出判断、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二.内控型妈妈

  在教育宝贝过程中,奋斗不息的内控型妈咪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1. 为宝贝设定过高的目标

  内控型的妈咪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往往也会给子女设定较高的目标。略高于宝贝目前水平的目标有利于激发宝贝的潜能,培养宝贝的自信,提升宝贝的能力。但是如果忽视宝贝的实际能力水平,只根据自己的标准和期望设定过高的目标,对宝贝来说就弊大于利了。如果宝贝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设定的目标,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觉得自己没有用,进而丧失继续努力的动机。幼儿教育

  2. 当宝贝达到目标时不表扬,而失败时却责备

  当宝贝达到目标时,内控型的妈咪满心欢喜。但是,由于担心表扬会使宝贝骄傲,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而不太情愿把这种喜悦明确表达。每次宝贝达到目标之后,内控型妈咪的反应往往是“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或者“以后要继续努力”。宝贝很难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赞扬,享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宝贝会逐渐丧失追求成功的动力。

  3. 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到宝贝身上,强迫宝贝学习

  内控型妈咪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希望宝贝具备更高的能力、更多的技能,从起跑线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于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替宝贝安排各式各样的才艺班,将宝贝的时间占得满满的,却没有问过宝贝是否有兴趣。宝贝即使反抗,也常常是“抗议无效”。幼儿早教

  专家建议

  如果妈咪发现自己的确有这些特点,以下这些建议也许会有帮助——

  1. 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

  内控型妈咪认识到自己有在事情发展不顺利时责备自己的倾向,应有意识控制这种倾向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如果事情不像设想那样顺利,提醒自己,不要立刻把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全面看待和分析事件的成败,接受某些个体无法抗拒的外力的存在:不要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不分青红皂白揽下所有的责任。试着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如果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某些外在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并不在你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就不要反复责备自己,试着坦然接受现实,总结经验。

  2. 学习适当应用某些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愿望与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为了维护心理平衡而进行的一种心理活动。最为人们熟悉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也就是所谓的“合理化”。

  其他常用的还有补偿、幽默、升华等等。适当应用某些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在事情发生,已经不能改变时保持心理平衡,防止身心受到更大的冲击。早期教育

  当然,心理防御机制一般不是人们能够有意识控制的,是为减轻压力与焦虑下意识的心理反应。但经常主动的尝试适合自己的减压心理防御方式,形成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心理平衡和健康。

  3. 对宝贝提出合理的期望

  对宝贝的期待应当考虑到宝贝自身条件和实力,为宝贝设定的目标应当是宝贝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宝贝达到每一阶段目标,并等宝贝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后,再慢慢提高标准,这样既可以让宝贝的能力逐渐提升,又可以培养宝贝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欣赏宝贝的每一点进步和变化。让宝贝知道你为他的进步由衷的喜悦、为他感到自豪。幼儿教育

  4. 当宝贝达到预期的目标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特别要注意表扬的方式,明确指出宝贝做得好的地方就足够了,对宝贝的表扬和鼓励措施都要马上兑现。不要将宝贝的成功打折扣,不要让宝贝觉得其实你并不满意。不要对宝贝说,如,“你把玩具放回原处这很好,不过如果你能把它们放整齐些就更好了”等诸如此类的话。

  当宝贝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帮助他全面分析失败原因,包括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条件以及偶发因素等等,帮助宝贝吸取教训。同时,还应尽可能找到并向宝贝明确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为宝贝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不要放弃。让宝贝认识到尽管未能达到预定目标,但自己并未完全失败。让宝贝在失败的挫折中看到成功的希望,保持宝贝的自信和前进动机。

  5. 不要强迫宝贝做他不喜欢做的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吸引宝贝主动学习,并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因此,妈咪要做的是想方设法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宝贝的兴趣,协助宝贝从中获得有趣好玩的经验,把功夫下在培养宝贝的学习兴趣上,找出他真正的兴趣所在,并在宝贝遇到困难、出现动摇时鼓励他坚持下去。

  幼儿教育小编@鲲和@总结 :从宝贝今后长久发展的角度来讲,调动起宝贝主动求知的欲望、让宝贝感到学习是他/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要比他获得了多少知识重要得多。就会激起宝宝的求知欲望的,家长可以尝试一下。

4的形成 篇5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知识与能力:

  1、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2、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说明影响山区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并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

  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配乐图片幻灯,峨眉山、恒山、衡山、华山、黄山、九华山、普陀山、嵩山、富士山等。以上的秀丽山川都是各地出名的风景名胜区,产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传说。而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岳是怎样形成的呢?

  回答:根据前课所述,地质作用,特别是内力作用。

  但地质作用也有很多种,我们看到各山形态不一,其实也就告诉我们影响他们形态的因素各不相同。我们知道,山岳形成中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下面我们依据影响山岳形成的不同内力作用类别,按成因把山岳分类。

  喜马拉雅山、华山、富士山

  这三座山刚好对应着这三个类别

  请同学们来连线

  学生进行分类

  下面我们对这三种山岳逐一研究

  褶皱山

  褶皱山的形成与褶皱有关

  那么,褶皱又是什么呢?

  观看褶皱形成演示及说明

  请大家观察同样有褶皱形成的山又有什么不同呢?

  褶皱也可以分类

  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山,向斜→谷

  是吗?大家看这里

  甲乙分别是什么地形?又是什么地质构造呢?

  学生回答:甲→山,向斜;乙→谷,背斜

  让我们看看原因吧。观看视频,学生回答: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影响。容易被侵蚀。向斜的槽部到挤压力的影响。不容易被侵蚀。

  下面大家看着两幅图的对比,假如你上某个地方考察,你如何分辨这个地方的地质构造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讲述:背斜从中心到两翼岩层是从老到新;向斜从中心到两翼岩层是从新到老。这一规律给我们分辨背斜和向斜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们来看山岳的第二种成因

  断块山

  实际上断块山的形成是与断层有关的,断层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介绍。播放视频。

  这是华山,典型的断块山。

  最后一种 火山

  火山的成因大家比较熟悉,是怎么形成的?

  火山的影响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个介绍。播放视频。

  我们已经研究过山岳的成因了,下面就应用一下,大家判断这些山的成因都是什么?

  用各种山的图片练习,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已经看过了许多山,大家思考一下这三种类型的山它们在外观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褶皱山:连绵的山体

  断块山:独立山体,有陡崖

  火山 :锥形、盾形,顶部平

  我们国家的山很多,看,这是我国的地形图,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这一幅图是我国的公路交通图,大家看看哪里的公路稠密,哪里稀疏?

  下面把两幅图同时拿出来,看看公路网的稀疏与稠密与地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三大阶梯…… 公路线的分布明显与地形有关,山区公路稀疏……

  浏览图片,山区的交通有什么共同点呢?(为什么山区的公路为“之”字形的?为什么山区交通多以公路为主?)

  学生讨论探究回答

  练习:准备在甲乙两地之间修筑道路,下图中给出了a、b、c、三个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好?为什么?

  小结: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安排合理,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学生的实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也有所不足。部分教学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如:地层沉积的过程,倒置地形的形成等。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感性认识更深,更好的掌握知识。

4的形成 篇6

  教学设计流程:

  一、教学设计思想

  1.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非执笔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教学

  非执笔活动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但如果只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不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往往会流于形式,学生只会把它当成额外的负担,学生的积极性难于提高。笔者认为,要想使非执笔活动真正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就应该与课堂教学结合。在本节课中,我把授课内容分两大部分,先让学生展示他们“花都汽车工业”资料;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理论加以分析。学生通过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觉得“学有所用”,并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本节课中,由身边的工业案例开始分析理论,再拓展到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和三大工业地带,通过拓展应用使所学知识内化,并与原有知识整合。

  二、教学资源分析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课标解析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表明程度(认知内容)

  运用例子

  说明、举例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对课标要求的理解

  ①举例和说明都属于理解水平,从整条课标要求来看,学生对这节知识的达成度应为理解。②要求学生能用例子去说明工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用例子去说明工业地域是如何发展的,本人认为,这节课要采用很多工业案例,但并不是案例教学。③课标要求达到的效果是:在了解工业集聚与分散的基础上,联系本地实际,分析本地工业区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

  (二)教材分析

  1.工业地域的形成在四大版本中都有涉及,北师大版和人教社版对工业地域的形成,描述十分详细,而山东版和湘教版描述相对较简单,糅合北师大版和人教社版的内容,得出这节课的主线:

  2.在工业这章内容中,这节内容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工业生产活动为什么会产生集聚或分散,要用上一节的区位原理来解释;这节课的结论又为分析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提供理论依据。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具备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能力,对五种导向型工业布局的原则基本掌握,对花都的工业通过非执笔活动已有一定了解;但因为要涉及较多的工业案例以及中国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尤其是跨国公司,学生的工业基础知识仍显薄弱。

  三、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工业集聚及效益;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类;工业分散的原因及跨国企业的形成。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联系花都区汽车工业实际,分析其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③培养学生读图习惯和读图技能。

  2.过程与方法:学会收集资料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逻辑关系进行知识梳理;资料呈现形式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的工业,热心为家乡的工业建设出谋献策。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难点: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分散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① 通过非执笔小组活动,收集花都区汽车工业发展情况(见附件1)

  ② 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用电子稿形式交给老师

  ③ 找回初中地理书本和图册,温习中国的工业

  2.教师准备

  ①对学生上交的非执笔内容进行筛选,指导学生制作课件

  ②把学生收集的部分资料印发给学生(附件1)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内容设计

  学生问题预测

  教师调控策略

  引入

  回忆:中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名称及分布

  学生已基本遗忘初中的地理知识

  ①要求学生课前找回初中书本,进行温习;②教师制作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的课件

  过渡

  工业基地属于工业地域的一种类型,什么叫工业地域?什么叫工业集聚?什么叫工业联系?

  新概念较多,学生接受有些困难

  指导学生看书,梳理概念间的联系

  师生总结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过渡

  这些现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地理的视觉用心去发现,你就会发觉地理就在你身边!我们一起来看以下几个小组对我们花都的汽车工业有何发现?

  三组的学生代表展示他们非执笔活动成果

  ①风神汽车产销体系调查报告②近几年落户花都的汽车零配件厂家情况③花都汽车城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学生可能会超时,可能因紧张而表达不清晰。

  ①肯定他们的成果,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加以表扬。

  ②调整授课的内容。

  过渡

  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然后我们用理论知识加以分析。

  知识整合过程

  ①工业联系的类型

  ②工业集聚的优势

  ③工业地域的类型

  ④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

  重点和难点内容都集中在此,学生难以消化。

  让学生结合刚才展示的内容进行举例②老师采用其他的工业案例加以说明③设计条理清晰的板书加强学生的理解(见板书设计)

  案例分析

  长江工业带形成条件的分析

  理论难以迁移

  运用flash课件

  小结

  工业地域形成过程

  过渡

  各地区既有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也有限制条件。为了寻找最佳的工业区位,有些产品的生产链是跨地区的,甚至是跨国的,形成全球生产系统。

  举例分析

  工业分散的原因

  工业分散的结果

  对跨国企业较陌生

  结合各类跨国企业,分析原因

  指导学生课后查找海尔企业和索尼公司的发展过程

  小结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总结

  1.知识总结:

  2.技能总结: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读图能力、

  表达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的提高。

  (三)板书设计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六、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能基本落实,学生能联系花都汽车工业,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在教材使用上有所转变,通过将地理非执笔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改变学生“教材是世界”的观念,教材中的内容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更多的知识可以来自生活中,明白“世界才是教材”。

  这节课,老师没有盲目依赖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了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与难点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一目了然,取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这节课,仍暴露出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宰地位还要继续下降,学生的地位要突出,在提出问题之后,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加强学生思考的深度。

  七、练习设计

  图5是某跨国企业产品在a、b、c、d四国的产量与消费量比值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 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可能是:

  a.飞机 b.运动鞋 c.计算机 d.精密仪器

  2.关于该企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企业在d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技术力量雄厚

  b.该企业在a国始终保持对该产品的出口

  c.该企业给予b、d两国工人相同的工资

  d.该企业的产品在c国经历了“进口一出口一进口”

  3.最适宜成为该企业开设新的生产工厂的国家是:

  a.马来西亚 b.利比亚 c.沙特阿拉伯 d.意大利

  (二)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州汽车制造从无到有,并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读下列图表,回答有关问题。

  (1)读 “广州汽车工业分布示意图”,分析广州发展汽车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读汽车相关产业示意图,按图分析广州市积极发展汽车工业的原因。

  附件1:

  第二节 工业地域形成

  1.你们小组收集的工业产品是      。

  2.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该工业产品的“生命过程”。

  3.分析资料一,你发现了什么?

  资料一:近年来花都区引进的主要汽车企业情况

  引进的企业名称

  新闻分布时间

  主要产品

  重组云豹汽车广州风神横空出世

  xx年12月

  风神系列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

  xx年3月全员迁至花都(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xx年3月

  “监岛·智尊”“阳光” “天籁”“颐达”

  广州万宝井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xx年9月

  主要是面向东风汽车公司在花都生产的经济型轿车,开发、生产汽车悬架构件等汽车关键性零配件

  广州市极动焊接机械有限公司

  xx年10月

  该公司主要生产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本田(中国)有限公司、广州爱机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东风乘用车分公司等国内汽车及汽车配件厂家服务。

  阿尔发(广州)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xx年12月

  专门生产汽车门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广州泰李汽华座椅有限公司

  xx年12月

  主要生产汽车用座椅及其它零部件

  德国马勒集团的下属企业—特奈克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xx年3月

  专门从事汽车机油滤清器

  日木康奈可(广州)汽车有限公司

  xx年4月

  生产汽车仪表板、内饰件、排气系统部件、消声器等汽车零部件

  广州富士机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xx年4月

  主要生产汽车座椅骨架的专业厂家,是广州泰李汽车座椅有限公司的配套企业

  广州河西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xx年4月

  主要从事汽车内饰部品制造

  ……

  课题: 风神汽车产销体系调查

  1. 风神汽车xx年──xx年的生产量在不断增加

  2.迈向成功的基石—―建立现代化的产销体系

  分析:由于市场的需求,风神汽车生产量越来越大,说明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产品的生产量。从风神汽车产销体系可以看出,汽车工业的联系,即有工序联系又有技术和信息联系,汽车生产的产业链复杂,有利于形成级别较高的工业地域。

  课题:花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花都汽车城是广州市重点开发园区,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西南部,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距广州市区22公里,距新白云国际机场12公里;花都港位于汽车城南端,广州轻轨铁路也将连接汽车城,因而汽车城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以风神汽车为龙头,集汽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汽车贸易服务、汽车物流、汽车博览、汽车科技与信息、汽车文化与体育等于一体,使花都汽车城成为华南地区汽车贸易的核心市场,整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

  该规划的总期限为8年,即xx年~xx年。根据汽车城建设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总体原则,并考虑到花都区总体规划和风神发展规划,同时顾及到花都区的发展现状和汽车产业发展周期,花都汽车城的建设分为三个建设阶段:即近期(~)为基本建设期;中期(~)为建设发展期;远期(~)为巩固完善期。

  城内将建汽车主题公园

  汽车城具有两大显著特色:一是汽车贸易服务。汽车城具有一流的汽车贸易服务园区。园区内设有汽车交易、二手车交易、汽车零配件交易、汽车装潢美容、汽车养护、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汽车出租等汽车贸易服务;二是汽车主题公园。公园内设有汽车试车道、电瓶车道、公众赛车场、汽车宿营地、汽车旅馆、汽车影剧场、汽车博物馆等,集品牌展示、汽车展览、汽车博览、汽车科普教育、汽车文化体育于一体,将公园建成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独一无二的爱车族乐园。

  风神带动汽车产业链发展

  广州风神汽车公司由东风汽车公司、中国台湾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日产株式会社三方合资组建。风神汽车公司总经理任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年产15万辆的第一生产单元正在抓紧设计和设备发包,预计xx年4月投产。到xx年,风神汽车公司将实现30万辆的年产量。

  中国台湾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正平带领50多家向裕隆汽车提供零配件的厂商的高级官员参加了交流会,其中已有30多家有意到花都汽车城投资设厂。

  截止xx年底止,全区整车生产企业2家(其中1家获广东省装备制造业20强称号),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超过100家。这一年全区累计生产汽车64865辆,汽车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0.24亿元(其中整车产值120.74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达22.31%。

  随着东风乘用车公司15万辆产能花都新工厂落成,以及研发中心和发动机项目、汽车学院、大型二手车交易市场等骨干项目相继筹建,花都汽车产业基地配套协作能力日益完善,产业领域也得到拓展。这年,花都成功举办了“xx年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全国汽车越野赛场地赛总决赛”等重要活动,华南理工大学与云峰企业集团共同合作创办的汽车学院已正式签约落户花都汽车城。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汽车城,都有一个世界著名汽车主机厂作支撑。

  花都区政府深谙这条中外汽车城发展的规律,紧紧抓住了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主机厂──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才创造了后来居上的奇迹,3年不到,花都汽车城产值已直逼500亿元。

  xx年6月,东风有限乘用车公司落户花都。新东风是东风汽车和日产汽车股权各半合资成立的公司,生产、销售、研发全面合作。借风驶船,乘用车公司在市场洗牌中获得了发展的筹码。东风有限乘用车公司xx年生产销售日产系列蓝鸟、阳光汽车6万多辆。花都汽车城仅这家主机厂去年纳税就达18亿多元

  之后不久,东风有限新的乘用车研发中心定址花都汽车城,面积达20万平方米,总投资为3.3亿元人民币,明年底竣工并开始运作。日产本来从不在没有控股公司的海外设立其立身依命的研发中心,这次打破惯例,充分显示了国外汽车巨子对中国汽车市场和对花都汽车城发展前景的信心。

  目前,日产优喜压、万宝井公司等一批世界知名汽车配件企业,和几乎包括汽车底盘、发动机、波箱及车身等全部汽车部件主要配套的企业,已陆续入驻花都汽车城。花都汽车城的面积一扩再扩,现已规划到53平方公里。不久,一个最大的二手车市场、一个最有特色的华南一流汽配中心……也将在这里诞生。

  汽车界的马太效应在这里得以充分应验。产业的群聚效应将使得花都汽车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产业群聚使得投资企业“综合成本低、市场机会多”,投资风险的降低又使得产业群聚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4的形成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并认识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2.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传粉和受精是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的必要条件。

  3.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

  双受精和受精后子房和胚珠的发育。

  教学准备

  挂图(示桃花、果实)。胚珠结构和双受精过程示意图。双受精过程活动模型(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它们分别又由哪几部分组成?

  2.什么叫做传粉,传粉有什么意义?

  新课:出示挂图(示桃花、果实)。教师指出:桃花经过传粉后,还需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才能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这些变化,正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

  一、受精过程

  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受精作用。那么什么是受精作用,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又是怎样呢?

  出示胚珠结构和双受精过程示意图,然后教师边画边讲解(图略):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子房是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的。胚珠着生在子房内壁上,它的外层叫做珠被,顶端有一个小孔,叫做珠孔。在胚珠里面靠近珠孔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细胞,叫做卵细胞。胚珠的中央有两个极核。

  花的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雄蕊成熟后,花药里有花粉。传粉后,落到柱头上的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刺激,就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在伸长的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当花粉管到达胚珠后,从珠孔处伸进去,随后,花粉管的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在生物学上,把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而把上述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相融合的过程,称为双受精,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完成上述讲述后,教师演示双受精过程活动模型(自制),并让学生复习巩固双受精过程,总结双受精的概念。最后结合课本上的图解把倒生胚珠受精问题交待一下,提一下多胚珠受精问题。

  当双受精完成后,胚珠、子房才开始发育,这时花又发生什么变化呢?(提问)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花萼、花冠、雄蕊、花柱都逐渐萎缩凋落(也有的存留),只有胚珠和子房逐渐发育(教师边讲边画),最后形成了果实和种子(用不同彩色粉笔在板图上扩大子房壁直至形成果实,内含种子),最后归纳如下:(可课前准备好此表)

  花萼 凋落(如桃) 或存留(如茄子)

4的形成 篇8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

  关系的影响;

  通过对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能够利用课本中的图表及附件材料,论证文字资料中提出的历史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的意识。

  教学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教学难点:美苏的“冷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导入新课 :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人民一起赢得了二战的胜利,世界人民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灾难后,在治疗战争创伤的同时祈求世界和平,然而“二战”结束了,战时反法同盟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否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24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1、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

  (1)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资本主义)

  “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军事上,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53.9%)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74.3%),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

  (2)苏联:成为战后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社会主义)

  “二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建立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仅作战飞机的年产量就4万架,苏军驻扎在欧亚许多地区。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并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3)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资本主义)

  英国在二战中损失兵力120万,军费开支几乎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国家预算的4/5被用于军事需要,战争使英国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共欠外债350多亿美元。

  法国在战争中曾经被德国占领,战后才依靠盟国的力量恢复了作为大国的地位,但实际上法国实力已经严重衰退,海外殖民地几乎全部丧失。

  阅读课本109页的解析与探究,结合课本106-107页的知识分析问题。

  材料一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表明:战后苏联扩展自己势力范围的意图。

  材料二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1944年)

  表明:美国要争夺世界霸权,称霸世界的意图。

  材料三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材料四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表明:战后双方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双方缺乏合作的基础,双方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对方给予自身的威胁。

  2、美苏关系的变化

  (1)国家利益的冲突(最根本);

  国际关系领域流传着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一句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 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

  ①战后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

  ②美国将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

  ③战后苏联努力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进而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并存在大国沙文主义;

  拓展:

  大国沙文主义: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对方的内政,侵犯对方的利益,损害对方的主权。

  意识形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

  (2)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3)两国(领导人)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

  (4)英国推波助澜的作用(丘吉尔“铁幕”演说);

  思考题:

  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关系的原则吗?

  不应该。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都有权力选择

  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和平共处。

  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冷战”的具体表现

  阵营

  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欧共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经济“马歇尔计划”(1947)“经互会”(1949)

  军事“北约”(1949)“华约”(1955)

  “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代理人战争)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3.12)

  a、含义:p106

  b、实质:干涉别国内政,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

  c、标志:“冷战”的正式开始,两极对峙格局初步形成;

  2.“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很明显,一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二是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首的战后格局。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经济的方案,故名“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对于复兴西欧、抗衡苏联起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后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面对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后,对东欧国家也颇有诱惑力,东欧各国曾希望通过接受马歇尔计划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以恢复经济。但由于马歇尔计划是想使整个欧洲摆脱苏联的控制和影响,因此遭到苏联的拒绝,东欧各国也只好仿效苏联。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防止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在1947年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的成立,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促成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战后初期欧洲在经济上的分裂。

  4.北约和华约建立的背景:柏林危机(1948)与德国分裂(1949-1990)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这是“柏林危机”时的空运。

  苏联的反击是在苏占区发行新货币苏占区发行新货币,封锁柏林。

  5.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峙)1955

  6.朝鲜战争及影响;1950-1953

  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美苏冷战中,美国执行的是重欧轻亚的全球战略,而此时却将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并将大量资源和人力虚耗在一个次要的地区与一个次要的敌人上,因此后来美国陆军上将布莱德利将军认为:“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7.越南战争及影响;1961—1975

  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达xx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1000多亿美元。

  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

  三、“冷战”的影响

  1.“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2.美苏“冷战”关系压低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3.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课后小结: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是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两极格局存在近半个世纪,对二战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两极格局虽然已经解体,但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角度而言,学习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以对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与探讨,最后将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表列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板书设计: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苏关系的恶化→“冷战”兴起

  二、“冷战”的具体表现

  阵营

  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欧共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经济“马歇尔计划”(1947)“经互会”(1949)

  军事“北约”(1949)“华约”(1955)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代理人战争)

  三、“冷战”的影响

  课堂习题:

  1.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都是 ( )

  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 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

  ③提供援助并派兵直接参战 ④乘机对中国进行武力侵略

  a.①②③ d.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这两场战争都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遏制共产主义,配合“冷战”而在亚洲发动的“热战”;两国的分裂局面为其干涉提供了借口;两场战争都发生在中国的邻国。因此①③④项均符合史实,故在当选之列。而本题干扰项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只在朝鲜战争中出现,越南战争中不存在,应予以排除。答案选d

  2.“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c.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d.两极格局间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

  分析:战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美国认为阻碍它扩张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挑起“冷战”、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并最终称霸全球。由此可见,挑起矛盾而导致同盟关系破裂,主要在美国。在美国看来,正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它实施霸权计划,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答案选d。

  3.二战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是( )

  a.“铁幕”演说发表 b.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马歇尔计划”提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美苏之间“冷战”进程的把握能力。a项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b,d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三项均不符合题意。c项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答案选c。

  4.“冷战”时期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的对抗举措是( )

  a.参与“马歇尔计划” b.成立经互会

  c.建立华约组织 d.支持越南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与对比理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措施。苏联及东欧国家与美国针锋相对,成立经互会。二者体现了美苏在经济领域里的对抗。a结论不对,c是针对北约而采取的对抗措施,d与题意无关。

4的形成 篇9

  活动目标:

  1、能将7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并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复习巩固目测接树的方法。

  3、乐意使用新方法数数,能学习别人的好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1——6的数字,并学习过目测数群的方法。

  物质准备:

  1、教具:房屋形分类底板,7以内的小动物实物卡片,如7只小狗,3只小兔等,每个数字有2——4张卡片,相应数量的数卡。

  2、学具:(1)房屋形分类底板,7以内的小动物实物卡片,相应数量的数卡。

  (2)《幼儿用书》,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小动物住新家。

  1、出示屋形分类底板、小动物实物卡。教师:森林里盖好了一幢新房,这些小动物要搬到新屋里去,有哪些小动物要搬新家呢?有几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用目测接数的方法观察小动物的数量。

  2、师幼共同讨论住新房的规则:一样多的小动物住在一起,如:3只小猫和3只小兔住在一起,并请幼儿示范分小动物。

  3、教师: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这间房子里住的小动物都是几个呢?引导幼儿用数字表示动物的数量。

  4、教师:7只小狗、7只小鸡用数字几表示呢?(出示数字7)引导幼儿认识数字7,说说7像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

  5、教师:"谁愿意用我们刚才想的办法给小动物家装门牌号呢?"幼儿集体商量的规则给小动物家装门牌号,把数卡插在屋顶上的空格处。

  二、小组操作活动1、小动物住新家。先将小动物卡片按数量的多少放在分类盒中,然后再匹配相应的数字卡。

  2、圈出7的物体。观察《幼儿用书》画面,用目测接数的方法将相同的实物圈起来,并在数量是7的圈中打√。

  3、添画变成7。先数数画面上每一排的物体的数量,引导幼儿添上相应的物体,让每一排的物体数量与前面的数字一样多。

  三、活动评价展示幼儿的操作,请幼儿介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表扬用目测接数方法的幼儿,鼓励大家学习并尝试使用该发法。

4的形成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3、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本课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2、“人类的出现”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建议教师: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史上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建议教师: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打出讨论题后,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答案。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4.“原始社会的解体”是阅读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探究能力。例如:(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2)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3)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5.最后教师可用本课标题“人类的形成”作全课总结。投影图示: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男孩: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女孩: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

  答案提示:

  ①直立行走首先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②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使人从动物界完全分离出来。

  练一练

  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进行分类(标上相应的字母)

  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 德国尼安德特人 印尼爪哇人 中国丁村人

  法国克罗马农人 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A.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B.印尼爪哇人、中国北京人和元谋人

  C.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D.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活动与探究

  辩一辩:全班分成两组,对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讨论或辩论。

  提示:

  1.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①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②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2.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不同点:①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③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4的形成 篇11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成果;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理解垄断及垄断组织的基本概念。

  2.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部分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和社会的热爱,以及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导致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做出了必要的调整和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相对和平”状态,这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产生修正主义思潮的主要根源。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资产阶级思潮也发生了变化,自由主义思想逐步让位给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以及其它反映垄断资本要求的思想潮流。在对外关系上,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在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密切联系的整体,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是引起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根源,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课前准备的教学建议

  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能源、交通、通讯及化学工业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应用情况(图片、文字),这样,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特点的学习扫清知识障碍,同时也能节约课堂时间,进行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

  重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特点。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有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分析;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点的比较、概括,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因此,这部分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重点突破方案

  学生阅读教材中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的文字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结合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世界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联系的加强这四个方面,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这一阶段特征的把握。

  难点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和评价垄断及垄断组织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内容一开始没有分析或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延续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垄断及垄断组织的评价也是本节的难点。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角度,从时代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理解、分析、评价,形成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突破方案

  在学生回忆19世纪中期世界的阶段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前提、条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及对比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树立事物的发展都是沿螺旋式轨道曲线上升的规律性认识。

  教师在讲清垄断、垄断组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垄断组织与生产力、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企业管理状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组讨论,谈谈各自对垄断组织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意识。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及垄断组织的形成

  难点:如何评价垄断及垄断组织?

  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启发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归纳的?师生达成共识,资本主义经济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即政治条件,经济(市场、资本)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社会发展中对前代已有成果的继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2、让学生展示或叙述课前查找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大成果的图片、资料或情况,最后落实到:新能源、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新通讯设备的发明和制造这三个方面。同时,让学生结合现代人类生活,简要谈谈它给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和社会的热爱,以及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的文字材料。如:材料中的“以前时代”、“科学时代”分别指什么时期?。材料中的“需要常在发明之先”表明了什么?。19世纪,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什么作用?。

  4、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让学生看书,结合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世界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联系的加强这四个方面,思考、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它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2)它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具有更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3)它是在几个先进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的。(4)它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交叉甚至是同时进行。]教师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5、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垄断组织的产生的主要途径,最后指出: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教师在讲清垄断、垄断组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垄断、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与以前私人企业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进而要求学生从垄断组织与生产力、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企业管理状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组讨论,谈谈各自对垄断组织的认识:即垄断、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教学设计思想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都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学生熟知的或已学的内容,采取教师从思维方法上引导,学生或独立、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与比较。

  板书设计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4的形成 篇12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学案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动与探究(三):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活动与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拓展训练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矿泉水是溶液,蒸馏水是纯水。

4的形成

相关专题 4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