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

站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

  一、《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哪些重要人物

  2022年3月3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

  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精选8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艺考文库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1

  继2019年荣膺“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朱彦夫又入选202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辞让人泪目: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朱彦夫成为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他都赋予了每个角色不同的先进事迹,这些事迹成为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彰显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这样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你我,也感动了中国。

  溯源这样的精神力量,绕不开长津湖战役。长津湖精神里,有信仰和意志,有勇气和力量,有牺牲和奉献。正如朱彦夫,17岁的他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及左眼,却以长津湖精神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极限人生。

  朱彦夫之所以能感动你我,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堪比一部精神史诗,甚至比电影还要精彩。他的先进事迹耳熟能详,简单的话语铿锵有力,“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铿锵的话语,诠释了朱彦夫身上肩负的使命感从何而来,朱彦夫在对伟大中国精神日复一日的践行中,用人性的光辉照耀了我们心灵的天空,种下的信仰种子,在某些时刻破土发芽时,我们赫然会发现:朱彦夫不仅感动了你我,还指引我们做了很多曾经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尽管朱彦夫伟大到同普通人有了距离感,但他的存在成为一种指引。这种指引,让我们明白正确的价值判断是什么。

  这,也正是朱彦夫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所在。

  朱彦夫的人性光辉感动了中国,更感动着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淄博。淄博先模人物辈出,典型人物不是朱彦夫一个人,而是一批人。这些先模人物有不同的先进事迹,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基因,挺起了淄博精神的脊梁。

  一时艰难困苦,终将玉汝于成。感动了中国的朱彦夫让淄博更笃信奋斗的意义,从而咬定目标、加力冲刺,围绕淄博的战略构想,开拓高质量发展路径,心无旁骛、一往无前地拼搏奋斗,跑好我们这一代人的“跨越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里面讲了几个人物,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苏炳添。

  苏炳添的成绩举世瞩目:2018年8月26日的雅加达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2019年2月21日凌晨举行的201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中跑出6秒49的成绩夺得冠军……那赛场上像离弦之箭一样飞奔向前的他也因此获得了“亚洲飞人”的称号。

  当我们惊羡苏炳添这些惊人成绩的时候,是否想过:这些成绩的背后浸透了苏炳添奋斗的泪泉,洒遍了苏炳添牺牲的血雨?

  苏炳添每天都坚持进行训练。每一次训练时,他总是先慢跑热身,接着做小步跑,踢腿等准备活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苏炳添换上了钉鞋,细心地用卷尺进行起跑器的调试,随后蹦跳了几下,深吸几口气,便来到了起跑器的前方,单膝跪地,做好准备。他两只手的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呈八字,紧紧地压在起跑的'白线后。大约过了几秒,苏炳添后脚猛地一蹬,顿时像一支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步频越来越快,直到冲过终点才慢慢减速,整个跑步过程令人叹为观止。跑步结束后,苏炳添拿出一个小型摄像头,上面记录着他跑步时的视频,只见他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叹气,不断摇头,嘴巴还不时嘀咕几句,并且要反反复复看很多遍,训练才结束。

  苏炳添专注训练,不受干扰,是一种智慧;努力拼搏,科学追求,是一种能力;永不放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这几点,恰好是我没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远是我的榜样,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完美地诠释了苏炳添的一生,保持专注、努力拼搏,永不放弃,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也是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动力与信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3

  通过将近两个小时的观看,让我们认识了十位伟大的人,有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杨振宁;有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他们这对夫妻一共只有一只手、一双腿,但他们依旧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女;有“中国飞人,亚洲之光”的苏炳添,他是中国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他打破了亚洲人跑不进9秒区的“牢笼”;有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有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有拉进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的陈贝儿;有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的吴天一;有双耳失聪的江梦南;有“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有中国航天人。

  他们都是伟大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们有为了国家付出一切的人,有即使自己残疾了,也没有放弃生活、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他们可以为祖国拼尽全力甚至性命,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即使未来的道路没有光明,他们也是那个闪闪发光、为前方的道路带来光明的人。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好好生活、学习呢?

  “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正处于这个黄金时代,应当好好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好好报效祖国。不颓废,不对生活、未来丧失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长大后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4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等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义无反顾的身影,在勇往直前中彰显出了不凡的光芒。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展示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都是闪着亮光的平凡人。彭士禄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展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苏炳添为跑进百米9秒大关重新学起跑,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展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悔坚持;顾诵芬临危受命、攻克难关、不畏生死,三上蓝天研发歼—8原型机,展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珍贵,看到真心、无畏和忠诚的亮光,而这道光,给他们的人生注入了永恒的信念,让他们熠熠生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5

  彭士禄,中国核动力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5年11月生于广东海丰,2021年3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96岁。

  他是革命烈士彭湃之子。他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组织引进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指挥自主设计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为我国核潜艇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第一座核电站技术路线确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他隐姓埋名的那段时间,他带领团队在四川的崇山峻岭间,克服重重困难,铸就了共和国的“水下钢铁长城”。离开这里后,他也一直关心着他的四川老家,关心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华龙一号的最近进展。

  名字和事业,曾是中国最高机密!

  2020年11月8日,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揭晓仪式在京举行。彭洁代表父亲彭士禄站上中国工程届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的领奖台。他成为继朱光亚、钱正英、徐匡迪、钟南山、潘家铮、师昌绪、张光斗等院士之后,第八位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彭士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的首任总设计师——我国科技界深居简出的“扫地僧”。

  颁奖仪式上,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谢克昌院士代表主办方对作出这样评价:“彭士禄院士是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也是第一座核电站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彭院士多年以来不负使命,不计较个人得失,放弃私利,默默无闻奋战在核工业第一线,为我国核动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为核潜艇研制工作的特殊性,彭士禄这个名字,过去鲜有人知。直到1988年,中国导弹核潜艇的诞生历程被撰写,彭士禄的事迹才为人知晓。而在这之前,他隐姓埋名这些年,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

  彭士禄院士和四川有着不解之缘!

  64年,我国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加紧研制核潜艇的任务便被进一步提上了日程。1965年中央专委批准正式研制核潜艇,并要求1970年建成潜艇陆上模式堆。

  为了核潜艇能一次建造成功,必须先建一个环境条件一模一样的陆上模式堆进行模拟试验。1965年,科技人才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处的一个代号叫“909”的基地,彭士禄也是其中的一员。

  核潜艇技术极为复杂,全艇设备、仪表、附件达2600多项,4.6万多台件,电缆总长90余公里,管道总长30余公里。“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算出来的。”彭士禄回忆说。

  没有复印设备,大家就用手抄写。没有电动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没有经验,就自己一步步摸索。彭士禄也曾在自述中表示:“研究室每人每月的办公费才5元,这里面还包括出差费和办公用品费……那时没有电脑,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那么多的数据都是靠这些工具没日没夜算出来的。”“经常看见他晚上穿着大裤衩又到办公室搞计算。”设计专家张敬才回忆。

  在基地,他们住干打垒,喝池塘水,在没有技术资料、没有援助专家、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彭士禄和同事们开始了为“巨龙”铸“芯”,为大国造“盾”。造出了中国第一座潜用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

  “拓荒牛”风骨、“国家给我的太多了”!

  多年来,彭士禄被誉为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垦荒牛,为我国核电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力推我国第一座核电站采用压水堆路线;负责我国第一座百万干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总体设计和前期工作;组织建造我国第一座商用大型核电站——秦山二期其设计标准、计算程序、研制能力等成功经验,对我国后续核能核动力的设计和研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荣誉面前,彭士禄从不计较得失,也从不提个人要求。

  他总说:“国家给我的太多了。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比拿点小钱更有价值。”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6

  3日晚,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在东京奥运会上,打破男子百米亚洲纪录并历史性地闯进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飞人”苏炳添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他也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

  决赛中,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创造中国选手在该项目的历史最好成绩。

  此外,在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苏炳添、汤星强、谢震业、吴智强组成的中国队用时37秒79完赛,排名第四。

  而在奥运会后,国际检测机构宣布,在东京奥运会获得男子4×100米接力银牌的英国接力队成员之一乌贾,其A瓶尿样检测结果为阳性。

  此后,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宣布,由于乌贾违反相关反兴奋剂规定,英国队在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中的参赛资格被取消,奖牌等也将被收回。

  这意味着,包括苏炳添在内的中国队有望递补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可以说,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改写了中国田径的历史。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7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

  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

  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张顺东: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

  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

  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李国秀:我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

  张顺东: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观后感8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听说苏神还是暨南大学教授,真了不起。

  还记得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年龄跑出9秒83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震惊世界,这个成绩比他2018年9秒91的亚洲纪录快了0.08秒。为了能进一步提高成绩,他把起跑脚换成左脚,就好像重新学习跑步一样。苏炳添坚持每天练习起跑几百次,即使走路也是练习起跑的样子,连睡觉也在思考如何跑得更完美。

  其实苏炳添年龄已经不小了,他讲过100米是全世界最受瞩目的运动项目,我们的百米水平跟世界水平差距较大,所以去参加奥运会,就是希望我们与世界水平的距离能缩短,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了伤病,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亚洲之光”。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苏炳添极其自律,平时勤学苦练,日复一日地坚持,一点一点进步,不放过每一个小问题,用心研究百米跑的规律,这种精神值得喜欢追求舒适和安逸的我们反思和学习。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应以他为榜样,勇于突破自己、不断积累、锲而不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