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凉州词教学设计(11篇)

华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人教版四年级凉州词教学设计(11篇)

以下是小编@华佗@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凉州词教学设计(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avo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所以我通过图片和音乐进行渲染,目的很明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文本、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相融相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

师:黄河是我们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赞美过黄河,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的黄河诗篇,谁来诵读一句有关黄河的诗句。

生: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生:李 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凉州词》。

二、出示古诗《凉州词》。

1、初读古诗。(教师诵读。)

2、学生交流了解到的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三、以读为主,探究学习

师: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复习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设疑自探

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二) 小组合探

师:读诗不仅要读的,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小组合探,谁来试试?

1、生甲读 ,评价。

2、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

3、播放朗读,以作示范

4、齐读古诗。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苍凉、孤独、寂寞、思乡

四、解疑合探: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一)让我们先来看第一行诗: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说一说:奔腾咆哮的黄河像一条舞动的黄龙横贯大地,穿过绵亘的群山,划过广袤的戈壁,一直迤逦飞入云端。(气势雄壮)

5、读一读:

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为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23厘米)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想看看玉门关吗?出示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4、落实之二:片

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5、深化“孤城”的意境。 滚滚黄河,巍巍高山、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1、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还者十无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谴责和憎恨。

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你发现没有,这首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与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老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教师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王翰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师:“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你想知道吗?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

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习俗。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播放《阳关三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读(教师指后两句诗)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两地亲情笛声传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想念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3、结题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4、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篇2:《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习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习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DD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DD读D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词》。

作业:(幻灯片)

1、利用本课运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想象意境――抓字眼理解诗意――诵读抒发感情,自学下一首古诗。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背诵。

板书设计:

篇3:《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后注解,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2、抓住重点字词,启发学生联想,读懂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西域沙漠,人烟稀少,战争频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以此为曲,以边塞的生活见闻为词,写下了一首首豪迈大气的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2、齐读课题。

二、分环节教学,确定学习古诗的标准。

1、读古诗,正字音(确定读的标准:节奏分明)

(1)、自由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生试读,师相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更正字音,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男女分读,全班齐读;

2、说古诗,明诗意(确立理解古诗的标准:结合注释,适当想象)

(1)请学生分句解释诗句意思,师相机引导;

(2)同桌互说整首诗意思;

(3)请一位学生当堂展示,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释,适当想象)

3、抓诗眼,悟诗情(确定明悟诗情的标准:抓诗眼,品悟诗情)

(1)品味“酒美”

a、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第一行诗写的是庆功宴上热闹欢乐的气氛,那么这种气氛是通过诗中的哪一个词写出来的?

b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酒美?

c 、酒在我们中国的诗歌文化里,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就是助情物,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出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酒在不同的环境里,分别代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d 、对于戍边的战士来说,美酒意味着什么?(大胜之后的庆贺,以酒助兴。越是美酒越是说明将士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越是高兴就更该喝更好的酒)

(2)品味“催”

a 、多好的美酒啊,战士们喝到了吗?那是因为一个字:催。从这个字里,你能联想到什么?(战争开始了,胡人犯边,劫掠百姓)

b 、是啊,一个催字,写出了边疆战事的无常。战士们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朝不保夕,敌人随时来犯,清晨,正午,深夜,琵琶声起,将士出征)

c 、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愿意在军营畅饮美酒?还是外出保卫百姓?

(3)品味“醉”

a 、到了第三行诗,它的关键词跟第二行诗有密切的关系,找出第二,三行诗的矛盾之处,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之字:醉。

b 、为何说“醉”字矛盾?“醉”字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将士倒在沙场的样子像喝醉了)

c 、死可不可怕?但在将士们眼中,有没有将死亡放在眼里?(视作醉倒,请君莫笑,尽显对生死之淡然,豪迈)

(4)品味“回”

a 、为什么将士们能将生死看淡,原因在最后一行诗中。来,同学们,找一找最后一个关键词:回。

b 、能回吗?几人能回?自古以来,从秦到唐,戍边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胡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行踪成疑,边疆的战士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只知道逢战必失手足,生死之事见多了,便看得淡了。

三.强化主题,总结方法

1、从刚刚的学习当中,我们了解到了边疆苦寒,生死无常,而且还要跟亲人长久分别,如果是你,你愿意成为一名戍守边关的战士吗?

2、那么自古以来,为什么还有无数的将士甘愿留守边关,挥洒热血?因为他们的身后的国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幸福。他们退一步,无数家庭将破碎,孩子们会失去爸爸妈妈,城市会由繁华变得破败,国家会由完整走入衰亡。

3、出示课外资料,加深体会;

4、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诵读全诗。

5、学生通过表格进行自我评价,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酒美大胜之喜

催战事无常

将士家国天下

酒生死之淡然

回?人生之悲壮

篇4:《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篇5: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激qing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4、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篇6:《凉州词》教学设计

一、引入,解题,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

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黄河)

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知道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吗?

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边塞诗”的知识。

师补充并板书:曲调名、边塞诗

二、以读为主,探究学习

师: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出示方法: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播放朗读,以作示范全班齐读。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你有什么感受?

4、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吗?

5、读一读:

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该句)师: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交流:“孤”、“仞”、“一片”教师补充玉门关的资料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齐读这两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哪些字词较难理解?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补充资料: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你能走近诗人的`心里,猜猜他想说什么吗?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读(教师指后两句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整体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拓展阅读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黄河)

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知道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吗?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边塞诗”的知识。师补充并板书:曲调名、边塞诗

篇7:《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凉州词》这首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第三单元“母亲河”的第三篇课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生:王之涣)...,大家回忆一下《登鹳雀楼》,齐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的另外一首诗...(生:《凉州词》)...

2、作者简介:

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吗?

(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3、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2)词呢?唱词。(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师: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吗?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

2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指名读。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尝试着读出诗中的感觉,读出诗中的味道来,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大家齐读。

3、齐读。

三、感悟诗意

师: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齐读第一句

2、师:大家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生: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汹涌磅礴......

4、说一说(描写黄河的诗):

师: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课件

(1)、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大诗人李白的年纪比王之涣要小13岁,我想,他一定是学了王之涣的这首诗,才有这样的想象吧。)

5、读一读:

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课件师:我们先来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好吗?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板书:仞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课件: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师:想看看玉门关吗?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米,残垣高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1)师:再读读该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

师:(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师: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师: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4、落实之二:片

师: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5、回读该两句。

师: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师: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师:请读下两句诗。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这两句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1、解词。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怨什么意思?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

大家一起去理解一下“春风不度玉门关”:原因是: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久处荒凉之地,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师:回家真的有希望吗?课件: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还者十无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生:埋怨朝廷。

师:埋怨朝廷有用吗?

生:没用。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大家齐读后两句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得到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师:士兵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处境。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老师也搜集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课件:

可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大家再一起齐读后两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你想知道吗?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课件: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凉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大家齐读后两句诗。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凉的羌笛声,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的这篇诗作反映了征人的思乡之愁,一起齐读全诗。

(四):两地亲情笛声传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2、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相信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三、结课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本堂课在诸暨实验小学和绍兴县实验小学公开展示,效果非常理想,曾使在场好些师生落泪。其实,对课的钻研真的很不够,上的课也少。课上的少,积累就少,课也就更上不好。熟能生巧,我想真应该多上上课。

篇8:《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背诵全诗,体会全诗的结构。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概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凉州词》。通过预习解释诗题,介绍作者。

二、布置预习字词

1、师配乐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葡萄táo琵琶pá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汇报预习结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三、学习古诗

1、指名读诗,齐读诗歌

2、自由读诗,说说诗的含义汇报字词解释:欲:将要

沙场:战场君:您

莫:不要古来:自古以来

互助学习,说说诗歌的意思。不懂的请教老师帮助。

本诗大意: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倒在战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你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在外征战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

四、多种方式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写本课的生字,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读诗导入

二、理解诗意

默读诗歌前两句,说说写了什么内容?古诗描写的是将士们在宴饮的时候,场面如何?

原来我们也学过边塞诗,大多描写塞外生活的艰苦,而诗中的'将士们为什么在推杯换盏,是他们不顾国家安危了吗?

在边塞是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的,作为一个保卫国家的将士,在什么情况下会得到如此的优待呢?

将士们那么开心,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去流血牺牲么?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为国捐躯吗?他们对生死的态度如何?读诗歌的后两句,体会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三、板书设计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篇9:《凉州词》教案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3、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1、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2、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3、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4、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5、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6、配乐赛读、齐读。

7、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篇10:《凉州词》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凉州词》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案

《凉州词》教案

【教学内容】《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能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读诗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2.体会诗的韵味,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接力赛——对诗游戏

老师出上半句(带有表情和动作)

2.谈话:回忆学习过的唐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位诗人,为什么?

3.复习边塞诗和边塞诗人,体会感情。

4.通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引入王翰的《凉州词》。

学生对出下半句(模仿老师的表情和动作)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背诵边塞诗,谈感受。

齐背王之涣《凉州词》,谈体会。

二、初步感知

1.配乐范读。

2.出示《凉州词》。

3.指名朗读。

4.齐读古诗。

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认真倾听,扫除字音障碍。

指读古诗。

三、体会诗情,练习诵读

1.找出古诗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

2.汇报交流。

3.找出诗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战士勇敢的一个字。

4.学生交流。

5.练习诵读。

6.出示边塞风光。

7.配乐诵读。

8.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

9.汇报诵读。

10.识记生字:葡、萄、场。

男生读,女生认真听,找出印象深刻的诗句。

女生读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女生读,男生认真听,找出重点字。

男生找出重点字词,并说明理由。

同桌交流。

感受边塞的荒凉,体会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古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诵读。

找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一起表演读、齐读、轮读、接读。

自创动作表演读。愿意上台表演的到讲台上表演读。观众评比最佳演员。

认读、组词,合作学习。

四、拓展

1.无论现在还是古代的战士,都不怕牺牲,保卫国家,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

2.王翰用《凉州词》表达了自己的对战士们的敬意,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谈感想。

配乐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