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解读教程》有感(11篇)

多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读《语文解读教程》有感(11篇)

下面是小编@多爱@给大家带来关于读《语文解读教程》有感(共含18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af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读《语文解读教程》有感

读《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有感1000字

原创: 莫文星

要想上好语文课,文本解读是第一步;要上出精彩的语文课,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许多语文老师,之所以一直上不好语文课,恰恰是因为对文本解读不够重视。要想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前提就是教师能真正地拥有个性解读。阅读课教学是我的短板,文本解读能力弱是上不好阅读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木桶原理,我渴望将这块短板补起来,于是,我仔细阅读《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我合上书本那一刻不禁长吐口气,身心顿时放松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将近半月才读完,这是我迄今为止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说句实话,读完后,我比较失望,没有想象中那么实用。我中途几次试图放弃阅读,最终全靠一股阅读意志坚持了下来。这本书从“原理”、“方法”、“应用”三个方面指导读者进行文本解读,这样的布局是很有逻辑性,极富梯度性,奈何细节支撑不够,读完后仍然似懂非懂。

荣维东教授是知名教授,他学识渊博,出版的很多书让所有读者都受益匪浅,为何这本书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实用。等我回过头看书中的内容简介后释然了。内容简介中说:本书主要是写给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语文本科师范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语文教育教研工作的人士。由简介中可知,本书的`切口的非常大,如此,当然无法细化到任何一个学段。如此,对于我这个资质驽钝的文本解读小白来说,当然难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尽管如此,书中许多的原理和策略,对我来说依然非常实用。书中有这么一段关于裸眼素读的描述:教师自身也要形成个性化的解读,不唯资料。不唯教参,提倡独立的阅读。而起始点就是裸眼素读,在素读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是的,只有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裸眼素读才能保证我读到的那个哈姆雷特才是真正的属于我个人的哈姆雷特。这样,我的课堂才是个性化解读的结果。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出了一种人们在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情思时常常陷入的困境,就是心中的感觉明明是真切鲜活的,可是一旦形之于文,就变成了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的套话、陈言,完全不能把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这种困境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中也很有代表性。)朱光潜先生把这种困境称作使用语言文字时的“套版反应”。朱先生这样论述这个问题:“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师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朱先生的这段论述既可以指导散文爱好者的写作实践,也可一给从事文本解读与教学的老师们提供启示。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可以比较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与同题材的其他文章有何相同与不同?有了这样的启示,有了这样的思维,文本解读才能解读出不一般的意味,才能有个性化的解读。

本书理论居多,案例不够,尤其是关于小学文本解读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读完后,我感觉不到多大的实用。尽管如此,也不能否定它是一本好书,一本内涵丰富的话,一本对我们的文本解读有指导意义的书。文本解读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尽可能有一本“秘籍”能让我瞬间掌握解读技巧。语文的文本承载的信息的丰富性。作为语文教师,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要学习的也还有很多,我会努力学习,大量积累!

篇2:读《解读语文》有感:以深厚学养撬开之果壳

读《解读语文》有感:以深厚学养撬开文本之果壳

暑假期间,我翻阅了《解读语文》这本书。对书中遴选的中学语文经典篇目,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学者对同一文本,进行了角度不同、尽显个性的解读。

翻开书本,孙绍振先生所做的序——《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赫然于眼前。基于语文课堂阅读低效的痼疾,孙先生认为,不遵循文本主体的读者主体解读是造成文本误读的根源。

“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如何做到阅读的深化呢?孙绍振先生佐以实例提出以下四点解读方法:重视阅读过程中的三个主体和文本结构的三个层次,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来,读出作者驾驭文体形式的才华,在比较中显出人格与风格的精彩。

将序言读了两遍,我渐渐明白了自己在文本解读方面的短板:经常在文本显性的表层纠缠,缺乏进入文本隐性的深层的意识和方法,更不提对文体的风格琢磨了。那一刻,我觉得读这本书正当其时。鲁迅作品内涵丰富,蕴藉深沉,不少学生感觉作品艰涩难懂,一线老师中不少人因为能力或精力的原因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停留在浅层,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此书有1/3的内容是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就应该先读读这些文章,我重读了《祝福》《阿Q正传》等鲁迅经典作品,边读边思,每篇文章总有若干不解之处。其后,我花了几天时间阅读了此书中三位学者关于鲁迅作品的.解读部分,拿序言中的方法去验证,和自己的阅读体验相比照,有了一些体悟。然而仍觉得没读懂,便又读了几篇相关的知网文章。

钱理群先生是研究鲁迅文学的知名学者,他关于鲁迅作品的解读观点和方法,对鲁迅作品教学特别有价值。对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一是,“钱理群先生通过对鲁迅生活及精神状态的研究,最终寻求到了鲁迅作品中希望—绝望—希望的模式。”这个观点,有助于宏观上把握鲁迅部分作品。

二是,鲁迅“把他的主人公置身于社会(群众)的众目睽睽之中,在与社会(群众)的关系中来展现他的悲剧性格和命运从而形成‘被看与看’的叙述模式。“被看与看”的双重视点会带来观察与评价的对立、反差,人物形象、命运和小说的主题会带给读者更深的思索。

三是,“鲁迅的语言具有色彩感、音乐感、镜头感,将鲁迅作品时应该紧紧抓住这三大特点。”聚焦作品中的色彩、音乐和画面镜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感受去感悟,是赏读经典作品语言的有效抓手。

再读鲁迅作品,我发现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个人风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国家命运、人民精神和个体生命的深沉思考。作品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带给人们恒久的启迪与价值。被吃人的封建制度和迷信思想毒杀的女佣祥林嫂,生活重压下麻木不仁的的贫困农民闰土,被科举毒害、受到世人冷落、歧视的的落魄读书人孔乙己,以自戕式复仇对社会进行绝望反抗的知识分子魏连殳,用精神胜利法战胜现实失败、获得精神自洽的愚昧农民阿Q……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启示我们思考人性和社会,不断寻求优化精神、改良社会的路径。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读懂其人和作品的关键是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我继续读下去,似乎找到了答案。

诚如李怡所说,几代研究鲁迅作品的学者“共同特点就是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视作现代中国人人生与生命探索的重要表现……‘心灵的探寻’的方向则是现代人自我精神发展的基本走向。”

“心灵的探寻”,是钱理群解读鲁迅作品的主张。钱先生对鲁迅研究的基本看法是:“《心灵的探寻》可以说主要探讨的是鲁迅的“人学”。对鲁迅“人学”的开掘,具体来说,就是‘作为个人的鲁迅和民族精神代表的鲁迅,人类探索真理的伟大代表的鲁迅’的三者的统一。”

钱先生认为,“鲁迅在思考着中国普通人民的悲喜命运时,无疑也是在思考着自己”“鲁迅的悲剧意识和喜剧意识,最后必然归结为对自我的审视”。唐伟认为:“他(钱理群)在思考鲁迅精神世界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反观自己”;研究鲁迅作品“既是钱先生对心灵的探寻,也是经由对鲁迅心灵的探寻完成对自己心灵的探寻,完成自己心灵的一次勘察追问。”

钱理群条分缕析地将“鲁迅的心灵”分解成“思维”“心境”“情感”“艺术”等若干单元。而仔细辨查,便不难发现,书中的每一个单元,事实上都直指“人”的根本问题。对于青年时代的钱理群而言,研究鲁迅,“不是在学院中把他当作研究对象,而是把他当作引导者,首先学会怎样做人,然后有体会,写出书就是《心灵的探寻》”。

读着读着,我读出鲁迅作品似乎始终聚焦在人的精神困境与突围上。

觉醒的革命者,忧思的知识分子,如《故乡》《祝福》中的“我”、《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药》中的夏瑜,他们或同情劳苦人民,有良知、能自省,或追求进步,希望砸碎旧社会创造一个新社会,然而都不被他人理解,孤独无助。希望与绝望反复纠缠着他们,在精神困境中寻求突围,他们甘之若饴。

鲁迅笔下有一类生活艰难、困窘潦倒甚至受歧视欺凌的人,如闰土、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他们无力挣脱悲苦命运的枷锁,或变得麻木迟钝,或自欺欺人、得过且过,或精神萎靡、走投无路,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精神世界渐渐崩塌。阿Q更是因不敢正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处处挫败,用精神胜利法和种种臆想来挽回自己的尊严。阿Q的形象启示我们,要敢于正视生存困境,要愿意进行精神上的反省与自救,一个人的精神小屋才能屹立不倒。

无聊的市民,自私、迷信的农民,麻木的看客,有权有势的地主劣绅、举人老爷,这些人物的精神本质上是蒙昧混沌的,浅薄、偏执的自我认知让他们自以为是地活着。他们活得恣睢而浑然不觉,精神上虽无困境却最为可悲。

以上是我今年暑假阅读《解读语文》之鲁迅作品部分的一些感受,离真正读懂还需要继续地读,经常地读。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要想进入文本隐性的深层,读出作者驾驭文体形式的才华,既需要老老实实地读文本,读关于的经典解读,读教师用书,也需要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意脉、主旨、文体风格等形成个人的观点。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和文本做深度对话,是要有学养做本钱的。”

篇3: 读《语文》有感

初中三年的六册《语文》此时正静静地卧在书案的一角,我忍不住翻阅它们,一页一页,一行一行。这三年的时光竟是在这些纤弱的铅字陪伴下度过的,稚嫩的笔迹与粗略的勾勒也在不经意间成了一道风景。

虽然已读过不知多少遍,我终究还是愿意再去找寻字里行间的秘密,这也是《语文》特有的魅力。

这一篇篇或精巧或豪迈的文章竟是那样的耐读,乍读之下,似已领会其主旨,可是再读几遍,竟是另一番体会。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字,此刻幻化成神奇的魔术师,丰富的含义有些让人“顾此失彼”起来。读《语文》与欣赏乐曲倒有几分神似,你永远无法想到作者如何能把简单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欣赏者感到韵味十足。

在这些字字珠玑的文字背后,同样看到不同的时代所留下的烙印。在祥子身上,可以瞥见尚未远去的那个时代的残酷;在保尔身上可以闻见硝烟的血腥;在于勒身上,可以瞧见金钱的悲哀。这些我未曾经历的时代通过一幕幕纸上的情景剧,毫无保留地将美与丑展现在我面前。由此,我便领会了“历史使人明智”。

由于升学的需要,我必须把《语文》彻头彻尾地细细研读,通过这三年,我早已明晓,《语文》早已不单单是得分的工具,它是社会的另一扇窗,是成长的必经之门。读《语文》其实是在经历成长,读得越深,为成长汲取的养分也就越多,我读《语文》之目的,更在于此。

《语文》,这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朋友,越发像一坛老酒,越品越醇香,我读《语文》,我爱《语文》。

篇4: 读《语文》有感

提起《小学语文报》,许多小朋友都不陌生。《小学语文报》是每一个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它不但给我们带来了乐趣,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生活,还使我们增长了知识。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句话果真不假。最近,我们总是利用课间时间来交流、学习《小学语文报》,并且相互交流读报经验。有的说:“我最喜欢《七彩课外》。”有的说:“我最喜欢《友谊红飘带》,是它让我交上了朋友。”……

而我最喜欢的栏目既不是那五彩缤纷的《七彩课外》,也不是帮你提高写作能力的《作文大课堂》,而是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帮你学课文》。

以前,一上语文课我就头疼,老师提问的时候,我总是不敢把手举起来,偶尔几次,也是“结结巴巴”。我每次把手举得很低,一次又一次地逃避老师的目光,心想:老师,千万别叫我,千万别叫我。但是自从结认了《小学语文报》就和以前截然不同了,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老师还表扬我了呢。不瞒你说,现在我的语文成绩在班里可是名列前茅的!这可得归功于《小学语文报》。

以后,我还得多向《小学语文报》这位良师益友学习,使我的语文成绩更上一层楼!

篇5: 读《语文》有感

《七彩语文》这本书大家也该熟悉,认识吧!这本书介绍了我们应该如何写好作文,怎样写作文,这些都是重点!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这本书的重要点。

早上,我翻开了这厚厚的书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刚没一会儿,我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看着看着,我找到了里面的重点,写作文必须要贴身实际,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写每一篇作文,这里面的一篇作文深深吸引了我,名字叫《冬雪》这篇作文结识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把真实感情给流露了出来,一句句优美的句子令我陶醉,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到底为什么呢?原来他是跟据《七彩语文》重点来写作文的,我明白了作文的重点,以后就会写好作文了。

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能跟据重点来做好每件事呢?其中我们的中国的短道速滑运动员王蒙是根据技巧来赢得比赛,20xx-比赛,王蒙连续取得冠军,打破了中国0的突破,每次练习,她都抓住重点练习,是的自己的成绩只限向上,就是这种努力,王蒙连连取得冠军,为中国挣了一口气,不出所料,20xx的冬奥运动会她又取得了几枚金牌,在世界历史上令人敬佩。是啊,想想他们,想想自己,你们不觉的惭愧吗?如果知道,那就一起去用方法努力,做聪明的自己。

在最近这都时间里里,我就用了好方法解决了问题,在做数学的时候,我由于不大懂,所以不点会做,绞尽脑汁也没想出,这时,我想到了《七彩语文》,再用公式一个个写下来,照着公式做出了每一题,原来只要找准技巧,就能做出每件事。为了能使我的文章更上一层楼,我把《七彩语文》看了好几遍。

《七彩语文》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对作文有了新的看法!我从中感受到:做任何事要找准技巧,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搂!

篇6: 读《语文》有感

这个月,我认真阅读了全国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的《致语文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书中,余老师从教师的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大方面和我们分享了他宝贵的思想财富,每一页文字都给我心灵的滋润。

耐力是一种成长智慧。余老师用自己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潜心研究与思考,他总有那么多的事情做。这不由得让自己想起我们的教学生活,课上完,作业批改后,时间就这样悄悄地从手指间划过,今天重复着昨天,空虚之中无聊,无聊中又空虚着。而余老师呢?他说,“当你面对书桌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当你翻阅大量资料而精疲力竭的时候,你都得平静地坚持,将生命、时间化为工作中、研究中无数优美的细节”。当教师的人如果能关注自身的成长,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也就有了人生中最好的心情――快乐之心。

教学更是处处有智慧。余老师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书中有很多具体可用的教学方法,在书中,余老师不光是阐述了每一种方法的好处,还在每一种方法后面安排了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也加深了我的理解,让我可以不断尝试,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艺,同时也让我更有信心去活学活用。在余老师的教学艺术体系中,“板块式思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看完这一章后,我又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策划教学思路,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清晰,二是简明。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有一种困扰,就是既想把课上的步骤清晰,又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涵盖,备课时不知不觉就显得很繁琐,板块式设计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板块式思路’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呈‘块状’。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当然,最让我惊喜的是余老师不仅仅是介绍了“板块思路”的好处,他还介绍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十种设计角度,如重点突出、活动充分、情境生动等等,让我可以灵活选用,大胆实践。

坚持治学,谋求进步,是一种智慧。从书中我看到了学习到了余老师的治学方法,如自建仓库法、案例分析法、课文读写法等多种治学方法。这都既让我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也使我倍感惭愧,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为了做得更好,应该有优秀的治学方法,有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坚持研究,提升自己,因为研究能让我们做得更好。

总的来说,虽只读了一本书,但收获远不止这些,思考还要继续,教学还要实践提高,我要付出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一定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努力。

篇7: 读《语文》有感

晨岚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做什么事都格外用心,从服装的搭配,到导入语的设计,甚至于每个细节预设的话语她都要求尽善尽美,没有一点瑕疵。从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她的用心和执着。

晨岚的讲座题目是《品味朗读,感悟语文魅力》,一直以来我就固执地认为――朗读是语文老师必备的基本功,它就如我们的“三笔两画”一样要深入师心。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然而现在有些老师为了完成课堂计划,为了节约时间,把读的环节给缩水了。其实学生自己读出来的感情比我们强加给他们的感情,他们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所以如何读,哪些题材该采用哪种方式的读就非常关键了,这需要老师用心研究。

晨岚的讲座涉及的方面非常全,而且还有专业理论做支撑,她已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还是比较欣赏她的课堂教学方面设计的那个环节。用自己的课堂实例来解说如何在自己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在不同的课堂,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采用的引导方式也不相同,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

在她众多的课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她教授《桥》(记不清课题)时,用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互换角色读,整堂课书声琅琅,让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形象;另一处是教一年级的《荷叶圆圆》,这个课堂气氛更是活跃,边读边用动作模拟出重点动词的含义,看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和晨岚伴着动听的诵读翩翩起舞,我被他们陶醉了,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怎能不喜爱呢?

在介绍诵读技巧时,晨岚的朗诵让我随之欢喜,随之流泪。她在范读《秋天的怀念》时,我的眼泪悄悄滑下,我分明看到晨岚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晨岚做到了。

我也是一个喜欢诵读的人,每每遇到美文总想拿来分享给学生,孩子们也愿意听我朗读。因多次参加群里的诵读活动,我的朗读水平也有了一些提高,其实我想套用小贤在写作上分享的一句话:只有量的变化,才能有质的变化。读的多了,听的多了,在这方面处处留心,朗读的水平就会有质的改变。

晨岚的讲座我个人认为有些面面俱到,我们都知道,处处涉及就会有所偏颇,不如抓住一个切入点深化细化。就如海哥所说的从课堂教学入手,具体研究何时,或者何种题材适合哪种朗读的方式,老师该在什么时候范读效果最好。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能够分享如此专业的讲座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了,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专家,我们的榜样,就是这样的民间专家才是我们最愿意学习的楷模。

篇8: 读《语文》有感

读《小学语文报》有感砂子塘小学 六(3)班 李益霖这个寒假,我在家阅读了小学语文报专号刊,专号刊有许多内容,社会语言中的约定俗成是我最喜欢的一项,读《小学语文报》有感作文。举个例子说:放鞭炮的是为了驱邪,但事实已经证明,放鞭炮与驱邪无关,而且燃放是还有污染环境,那为什么人们还要放鞭炮呢?这就是以前流传下来的习惯,所以人们就按照以前人的做法来做。习惯,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如果是好习惯,想不做都不行,要是是坏习惯,那就很难改变了。我有一次亲生经历:我们家住六楼,由于水压太小,所以爸爸就买了一个增加水压的机器,小学二年级作文《读《小学语文报》有感作文》。最近我们家的水管重新换了一个,水压增大了,所以那个加压的机器就没用了,但是并没有拆掉。有一天,我要用热水的时候,在打开排气扇的同时也打开了加压器的开关,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这做法,就没太在意,为此爸爸没少批评我,于是,我费了好长的时间才改掉这个习惯。如果没有习惯的话,我们每天都要多想好多事,所以还得感谢它。如果你想没有坏习惯的话,就要从现在做起,多养成好习惯,这样才能做个完善的人。话又说回来了,我只读了小学语文报的一点点内容,就能有这们多体会和感受,看来我现在就要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啊。

篇9: 读《语文》有感

读了《别了,语文课》这篇文章后,我又重新认识到了国语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有趣。可以让人读到痴迷的程度。

一个叫陈小允的学生,他很不喜欢上国语课。听到妈妈说要移民到中美洲后。他很开心。可当他知道移民后,从此就要忘记自己的母语,他又感到非常伤心。在临走前,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怀使他永远忘不了自己的祖国。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发现国语不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还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国语一直陪伴着我们长大,还传递给我们各方面的知识,让我们掌握了学习的许多方法,如果碰到难题,还可以自己去找答案,自己理解。国语也让我们知道了读书的种种乐趣。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国语,将来就可以在社会上很好地发挥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

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一个文盲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学习国语,结果成为了一位小说家。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非常敬佩这位叔叔。他虽然以前不识字,可是他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又恢复了他该有的知识。

读《别了,语文课》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只要你读得懂,能理解,就什么都会了。

篇10: 读《语文》有感

最近读完了俞玉萍老师的《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感受颇深。在书中,我们可以探究作者俞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

俞老师,笔名快乐鱼,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语文教师,百合班班主任。

她的语文教育丰盈着孩子们的灵性,她的学生无须做题,而是每天快乐地穿行在经典的长廊,与大师对话。

她所教的班命名为百合班,百合班把班歌唱到了中央电视台,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无数家庭心向往之。她的“百合班”正风靡网络,百合班的孩子向着明亮那方生长着身体与心灵的枝叶,渴望像百合一样绽放生命的美丽。三年的时间,每个孩子精读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三年的时间,每个孩子留下了近三十万字的赏读作品。百合班没有挑灯夜战的题海战术,没有双休日的流行补习,却以最经济的时间取得了每年中考成绩的遥遥领先,养成了一生有用的好习惯。”

俞玉萍老师绝不为考试教语文。她认为,如果,我们的孩子这种题目怎么背,那种题目怎么背;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根据考试的题目类型去套题,只知道背知识,那么,他的好奇心怎会不泯灭?他的思考力怎能不丧失?而一个失去了思考力的人是多么可怕,他的答案装得越多,他就越愚蠢。

俞玉萍老师教阅读。她说教阅读是为了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让孩子能与真善美的世界沟通,让他们的目光能够穿透现实生活,与古今中外的种种优秀交流。

所以,除了教科书外,她让她的孩子们阅读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名人传记。他们读刘墉,读林清玄,读周涛,读史铁生,读刘亮程,也读庄子、孔子以及当代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名人。

俞玉萍老师认为语文有如阳光。她说我不知道语文是什么,但我敢说语文像什么。

语文有如阳光,无处不在。

书本中有语文,因为有文字,有思想,有感情。

自然中有语文,因为有色彩,有声音,有形象。

艺术中有语文,因为有灵感,有智慧,有启示。

生活中有语文,因为有真诚,有善良,有美好。

心灵中有语文,因为有想象,有思维,有创造

……

阳光阅读、阳光课堂、阳光生活、阳光心灵。俞玉萍老师为了生活的纯净,光明与温暖,选择了让语文与阳光同行。

让孩子养成关爱他人的品质,快乐生活,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孩子们就能永远生活在快乐之中,他们的幸福指数也会不断提升。

俞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浸润书香,一路享受着教育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相关专题 语文课读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