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8篇)

能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沉思录读后感(8篇)

【艺考文库-导读】沉思录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沉思录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由昵称@能跑@作者带来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沉思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沉思录》读后感范文 第2篇<<沉思录>;>;读后感 第3篇沉思录读后感 第4篇《沉思录》读后感(精选) 第5篇个人沉思录读后感悟范文 第6篇读《沉思录》有感 第7篇《沉思录》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第8篇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

【第1篇】《沉思录》读后感范文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

【第2篇】<<沉思录>;>;读后感

正如译者王邵励所说:”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一本经历了时间检验的书”,是的,这本书自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岁月里给予了无数人人生智慧的导学。

<<沉思录>;>;的原著作者马克-奥勒留是著名的古罗马帝国”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也是西方历史上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被尊称为”帝王哲学家”。他虽从小接受古典教育的熏陶并在继位后日夜操劳风里来雨里去,却依然没能挽救古罗马帝国的强盛繁华。但是其与自身灵魂对话的十二章<<沉思录>;>;就成为了斯多葛派哲学的重要里程碑。无疑,<<沉思录>;>;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关于人生的宝贵启示。

<<沉思录>;>;可以简单归结为64箴言,即:信守天命,敬畏自然。顺势而为,随遇而安。遵从本性,安分守己。看穿生死,淡泊名利。保持理智,洞察世事。抵制诱惑,弃绝兽欲。与人为善,宽容真诚。言行有度,正道而行。

读罢全书,让我最为感动的首先是作者马克-奥勒留本身。贵为一国之君,生来居于万人之上,奥勒留依然能够自小修身养性,认真学习并在闲暇时间用心思考人生问题,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有所成就实属不易。而且在公元161年掌握国家大权之后对国事始终呕心沥血、恪尽职守,从不酒池肉林、风花雪月尽享荣华富贵。他本身就为我们、为当今的掌权者树立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为人处世的榜样。

译者说<<沉思录>;>;原著字里行间间或充溢着语词的模糊、断裂、闪烁和矛盾,可见当年奥勒留内心追求自由的艰难历程。他在征战劳作之余静下心来写的一字一句与灵魂的对话,实属深刻,铭心。其中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如果有人对你做错了事,那不要与他计较,反省错误行为是他的责任,犯错的人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些从根本上都与我们无关。实际上,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宇宙的普遍法则来约束自己,按照我们人所特有的本性来正确的行动。” 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间生存,要不被他人他事扰乱心间又谈何容易?毕竟我们不能控制的太多,所以只需按照时间的普遍规律做好自己就够,简单纯粹,而又不失自我地。我相信若是用心谨记<<沉思录>;>;带给我的思考,就一定会找到自己需要的方向,看透生活的本质,活出自己的颜色,让青春无悔。

据说世上有两种人活得最自在,一种是生来的乐天派,另一种是被逼出来的哲学家。我想我不是一生来的乐天派,那么就要 ”通过沉思来获致心灵的宁静,通过后天的思想努力,学着看穿生活的本质,认清对我们有用的那极少的东西,从而过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在”。

<<沉思录>;>;带给我的在这个喧嚣闹市灯红酒绿外的一份安静,一份思考,一份纯粹,必定会伴随着我在往后遇见的阳光风雨中傲然微笑,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愿我们以后风雨同行--<<沉思录>;>;。

【第3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沉思录读后感1

在看哲学方面是书籍。而且看了部分佛学。但看到《沉思录》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并不是因为像网上说的这本书是温总理的最爱。而是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那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参悟让我久久不能自拔。下面是关于作者的一个简单介绍。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xx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一段,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象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我希望大家能在成长的迷茫期或者彷徨不安的时候好好拜读此书。一定受益匪浅。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几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年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我培养的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2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书中涵盖了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谐等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录》读后感。要用读后感去描述这样的一本思想巨作,则略带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背景下,则又释然了。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们列出了他通过奚心观察,虚心地学习和发扬家人、良师、益友身上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的精神,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独有偶,奥勒留在卷二中开篇写到“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可能迁怒于他们,或者憎恨他们,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如此谦逊地学而不厌,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谓“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宽阔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的人,才能够使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安宁。正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我想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今身为天之骄子的我们是否应该秉承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沉静看待过去,思索着探讨现在及未来。

沉思录读后感3

看一本《沉思录》,是在与一位时空相隔甚远的长者神交,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娓娓道来,让人学会坚定自己的理性,反思自己的灵魂。马可·奥勒留作为一位帝王,是伟大的,他的伟大除了权势,还有心灵的富足。我们成天都在为生活而忙碌,在马可·奥勒留智慧的浸润中,我在反思,什么是幸福。

幸福百态,滋味自知。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每个人的幸福定义皆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安安稳稳过平凡日子是幸福;有的人认为轰轰烈烈过不平凡的日子是幸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都会朝着自己幸福的方向前进。所以,不要将你认为的幸福强加在他人身上,也不要和他人盲目攀比。幸福不幸福,不是给人看,是自己说了算。

幸福感不是来自拥有的越来越多,而是计较的越来越少。凡事积极乐观、竭尽全力,而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最终心存感恩、知足常乐,这种心态就是“享福”。

健康是福,平安是福,知足是福,清醒是福。保持单纯快乐的心态,过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有一种真正的清醒和顿悟,拥有一份不盲目追逐的淡定和从容,这是马可·奥勒留给我解答的幸福。

沉思录读后感4

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沉思录》,这是一本好书,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很短的书,全书十二仅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我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第一遍,后来我又反复的读过2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甚至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念出了声音。我能感觉这些声音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走进了我,走到了我的心里,教会我坚强、弘德、制怒、感恩……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在《沉思录》中,亲爱的奥勒留皇帝、先哲,他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我看着书,看着那些智慧的文字,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他就是在告诫他自己,同时,我们更被恩泽。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我也跟着他的视角审查了自己,并且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德,知道了我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5

我去年读了《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这本书是作者集大成,编辑的季老有关人生的名言名句。我各取所需地把其中的一些语句抄给同事欣赏,交流心得,颇有收获。我就来个串串烧,再学习一遍,再品味其中的哲理,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季老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生活在社会上“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还说:“家庭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老的话普通中见真理,我是个任性的人,头上有两个发旋,更加强了我倔犟的脾气。这两字箴言,我只做到真字,而不会忍。所以,一生坎坷,幸福指数就偏低了。

季老认为:“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走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终还是要走上。”可不是吗,什么缘分啦,机会呀,环境啦,舆论咯,国情啊…等等,都把你赶到这条路上。唯物主义不能解释,那就用唯心论解释吧。这里的忍字我是跑不掉的,俗话说的好哇,人到弯腰树,不得不弯腰哦!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人世间,波诡云谲,因过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连季老都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十字架肯定比季老的又大又重吧,我这样想。

季老还论述到忘和怀旧,对我也有启迪作用。他说:“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人不仅会忘,有时还要怀旧,“怀旧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 季老生活的秘方就是如此吧,忘记痛苦,爱抚生命,感恩戴德!

季老饱受文革之苦,曾说:“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指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季老的感慨,也是我们大家的感慨吧。

沉思录读后感6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对事物、对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心灵解读,是追求灵魂净化和内心和谐安宁的思维记录。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该如何应对浮躁的世界、正确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颇有启发和收获。读完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1、发挥个体的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沉思录》作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人是理性的,应该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优劣关系着整体的和谐和稳固,每个人都向往和谐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心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如文明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虽然事小,但作用和意义巨大。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随意和一味地责怪他人,应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不再孤单寂寞。

2、换位思考,增强组织凝聚力

《沉思录》强调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事情,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强调有原则、讲仁爱,学会原谅和理解。我们的党是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我们的组织是有铁的纪律和严格原则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自律自爱自尊,坚持原则,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每位党员都是一个个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做错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而是应该体现鲜活的人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讲原则,而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沉思录》强调的师法自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科研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单靠一个人是很难较快地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一定是一个由各种人才和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专家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每个人都有思想闪光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灵感都将可能成为科研创新的核心和突破点。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万能的,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深入实际,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资源,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开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

4、众生平等,修身养性,笑对人生

通读《沉思录》,个人的总体体会是,众生平等,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接受,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面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用自己一颗高贵、仁爱、真诚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唤良知的回归。学会自律知足,知足常乐,就会驱赶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绪和受伤的心灵,平和地处事,生活就会有较强的满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5、避免消极接受,不无为而治。

读完《沉思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总感到作者在高贵、沉静心灵背后的一种无奈,面对无能无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动地接受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奋感。全书贯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别人或身外的事我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要恶人不作恶,就像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不可能,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这是我不赞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每个社会的人不仅有自律义务,也更有一份社会的责任。一个良好社会的秩序,是依靠惩恶扬善维持的,若当满大街都是小偷,却没有人去见义勇为,没有人阻止,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的生活就将极不稳定。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积极地阻止和纠正,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持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稳定,维持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沉思录读后感7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诫与提醒。因此,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可以通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责任。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美好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可以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责任,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责任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知道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责任,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该负有的责任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责任,是积极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责任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热爱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努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己,完善人格,加强责任,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沉思录读后感8

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在寻找青鸟的路程。

在路上,艰难地跋涉着……

我害怕,变成了青鸟,没有脚,只能不停地飞,唯一的一次着陆,就是死。

马可,你画下的每一个符号都让我深思与敬仰……

这样的我如你所愿的走下去,全然忘记了句号。

“帝王哲学家”,双重雍容华贵的身份冠称你完美的魂灵。作为帝王,竭忠尽智,夙兴夜寐却仍无法遏制你的帝国衰败成朽木,没落为泥沙。如李煜般痛心疾首的事先抛开不谈,怕还的你在千古风尘中的一声叹息。单从哲学家这一身份剖析,手中的这本《沉思录》也足以流芳百世,世代相传了。

“语言平实,无华丽辞藻”的空话起就不讲了。毕竟当做日记写,庸人自扰又何必?而其内容蕴含的宝藏才是真正发人深省的。

你说,哲学家都是爱思考的人。如今似被框限了年代和年龄。平时用时思考与自身无切实利益或直接相关的事物的人,总是被认为不务正业,荒诞不经。生命与智慧多么抽象,诞生与灭亡多么虚妄。诸如此类的,确实没有太多考虑过现实功利性的问题。迈入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与浮夸功利的现实主义,确实显得幼稚而天真,吃力而不讨好,空想而不切实。而我也无力辩驳。其中,与社会个体矛盾也如此。教材上写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事实是少数人要服从多数人,于是真理就还是由多数人掌握,多么无奈!鲁迅先生也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而能肩扛得住舆论压力剥削的又有几个勇士?精神上的宰割最终会带你走向无尽的深渊。而我就是这样在人海中沉浮!

而你,就是我灵魂上的救世主。让我不在挣扎于所谓的世态炎凉,也不摇头叹息世风日下。选择退守自己的心田,立志做一个温良谦逊的人,忽视外界甚嚣尘上的唯利主义,构筑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将成为傻子,一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者。学习哲学与思考这一点足以被贬得一无是处。单后生活又带给我们恐惧根深蒂固。哲学家们精神失常甚至选择死亡的事例不胜枚举,而我却选择了坚持。在我脚下最真实的路只有我切实体会到,磨砺成泥沙。我不愿让一时的害怕造就终身的遗憾。你如此想,于是你写了;我如此想,于是我做了。

几十万年前,原始人类为了一块腐肉争得头破血流,谁也没有力气去做或去想别的东西,当然,除了明天的食物问题。然而其中一员爱上了看星星和眺望远方。几十万年后,现代人类学家说,那个第一个仰望星空呢的原始人类,开始了人类的新时代。只是没有人知道,第二天他就死于饥寒交迫,并被同伴唾弃。真是死有余辜,他们恨恨的想。

你知道的,我是不怕去做那个看星星的人的!

就这样……

我仍旧疲惫地背着行囊走着,一个转角,却颠覆了我的思想!

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你选择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而我在深刻反省后不得不要迎头痛击自己的,也正是你的字里行间……

你反对物质欲,认为时间所有金钱,地位,权利等都需要摒弃,就如同一个高富帅痛惜说“其实我并不想过这样富足,令人羡慕的生活,我想归于贫穷”一样令穷人唾弃。而我现在奋笔疾书,在学习中心力交瘁要换回的无非是这种生活。

你说“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注于你,都要怀着崇敬接受”,这也太绝对了吧!现实的残酷,人心的险恶。胸襟博大人之品德必须拥有,但并非是无知和逆来顺受。谁愿意默默忍受至白头?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你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也绝不会动怒,循着一方宁静,纯粹的贵土。你有没有想过,不别人信任多么可悲,而我注定要孤单一人?

还是留给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历经沧桑洗涤他们疲惫不堪的灵魂,及处于混乱世界,面对道德低潮却又无能为力,在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失望堕落,但又不至于向上帝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因为过于深沉的年轻却没有激情只要正直就不怕去闯什么。有负担的年轻人不能逃避,切不可把它当做人生知道和行为准则。

而我并不是要把全盘否决的,只是原来过分依赖导致如今太过偏激了。

你说的,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任何人都盗不走我们应该拥有的东西。

你说的,本质往往最简单。做人的心态要平和,不因得意而娇纵,失意而颓废。

你说的,不要被事物表象的华丽所迷惑,要认清事情的真相,那是用双眼看到的。

……

之前的分歧,是因为我排斥了你的另一个身份。

你毕竟是皇帝,而我们是一介凡人。无法随意处置别人,也无法赦免什么。你拥有我无法想象的荣誉,而我却活着——你执着一世的宁静生活。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让我无所适从的又何止你的这本《沉思录》呢?

沉思录读后感9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某种事物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或者反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好坏、高低、大小之分,全都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产生的好坏、高低、大小,而这些评价也会对我们自己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能量朗读里讲了:“我也知道,世界是我心灵所投射出的影子,就像电影是光碟投射的影子一样,我生命的一切好坏顺逆,都是我心中的业力所呈现出来的假象,我才是真相,我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是的,我们对事物或者人的印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而它们都是个人心中的想法,事情的本身其实并没有伤害到我们,反而伤害到我们的就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考试很无聊,很讨厌考试,但是有些人却很喜欢考试,因为有成就感。因此,世界上没有好坏之分,就在于人们自己觉得好或者坏,每个人对同一种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跟别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反对别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尊重别人的看法,尊重人之常情,要是人们都是一样的话,这个世界将会有多么单调啊。我们也不要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评论某个人或事,就像人们通常认为小偷很坏,但是这是小偷自己要选择当小偷的,因此我们不要对坏的事物下定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是那些长处和短处也都是个人认为的,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是自己认为的)。

【第4篇】《沉思录》读后感(精选)

《沉思录》读后感(精选)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沉思录有感1

人们互相鄙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没有一个人会如此幸运,以致在他临死时身边没有对他的死会感到松快的人。假设他是个好人、一个智者,最后不也是会有人心里这样说吗:让我们最终摆脱这位老师而自由的呼吸吧,确实,他对我们任何人都不严厉,但我想他是默默地谴责我们。这就是对一个好人所说的。而在我们的情况中,有多少别的原因使许多人希望摆脱我们!!如果,在生活中甚至我如此努力地为之谋利、祈祷和关心的同伴也希望我离去,希望也许从中得到一点好处。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执着于一种较长的尘世间的逗留呢

享受那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的快乐。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东西,同样,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东西。

如果你同时有一后母和亲母,你要对后母尽责,但你还是不断地回到你的亲母身边。生活有时就象你的后母,哲学是你的亲母,在它那里你得到安宁。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假如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绝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招到污染。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当什么人的无耻行为触犯你时,直接问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无耻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别要求不可能的事吧。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想象一下所有悲叹或不满于一切事物的人,他们就像是一只做牺牲的猪那样挣扎和叫喊。

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这是多么奇怪啊。

读沉思录有感2

温总理说:“这本书每天抬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每天都在读。”果这句话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我也象暖总理一样将这本书作为我的案头书,天天都在读,地天都在凝听一位智者道话: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军功赫赫,作为天子,他关怀庶民,普修慈悲机构,甚至出卖私家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绩,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重视实际、崇尚感性的性情相符合。由于《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我感悟:《轻思录》是一原用灵魂、用智慧写成的书。己能够通功单眼望世界,然而有个逝世角就是本人,所以瞅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可能干到的,唯有居心灵往审阅从前,去反费过返。而检查自人,取自己对话素来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它需要相对真挚、平跟的口态,需要超常、决尽的勇气。在这利《重念录》里,作者佳似一个异样严格而又温和的我站在镜子后面,告诫镜子面头的自彼,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赖的亮证。这不是简略的心坎独红和情感倾诉,这是大家与自己的接聊这是结剖灵魂对自己入言告诫。

我感悟:如《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皆是相互联结的所以在人的构造中重要的准则就是友好的本则,每集体都要对自己的同种友爱,意识我们来自共一本源,趋势统一目的,要有团联合作的精力,都要作没有利社会的行动。这恰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实正领有的。

我感悟:息替青多年我们正处在英姿飒爽、暮气沉沉的大恶时候,我们有一腔暖血,却缺少生涯的历练。所以,我们须要《寻思录》这样一标智慧的书,去辅助咱们掌握豪情、把握盼望、掌握方向,教会从尔束缚,找到本身价值。

读沉思录有感3

《沉思录》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极似中国的《论语》,思想之光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充满浩然正气和深远大气,读起来令人冷静,发人深思。《沉思录》并非一本“快餐式”的心灵鸡汤,而是初读可能会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无味,但细读之后却直达你心灵深处的书。

读《沉思录》,犹如与一位智者或禅者的对话,让人灵魂高贵,精神净化。

“人总是想退隐乡间、海滨或者山林,你必定也对这种退隐生活十分渴望。可这种想法只是多见于最庸碌的`常人,而你则有能力决定何时隐退到自己的内心。只有隐居到人的内心,一个人才能收获最多的平静和最少的烦忧,尤其是如果他内心思绪万千,只需凝神内视,即可立刻回复平静。我确信宁静正是心灵深处井然有序的表现。不断地隐退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吧,这样你就可不断获得新生。”每次读到这段话,我就更加明白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以金钱和名利为代表的诸多欲望无法满足而感到烦躁不安的滚滚红尘中,只要我们能“退隐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收获内心的平静,解除自己内心的焦灼,就能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是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宿一隅”,我们不能被“名利”遮望眼,而忘却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所羁绊,而失去真正自我的自由。我们不必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和痛苦,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亦不必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恐惧于将来的袅袅迷雾,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抓住“现在”,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快乐迎接崭新精彩的每一天!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对该段话的穿越时空的遥相呼应。我们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头悬利剑,如临深渊,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报国之举,常励奋进之志,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要像屹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岿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人必须有信仰。人生有了信仰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我们的人生才能绽放耀眼的光芒,人生才能更加美丽辉煌!

读沉思录有感4

《沉思录》是古罗马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个人哲学思考录,没有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包含了太多发人深省之处。首先,是他坚持一切为善的观念,将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观照内心,挖掘自己内心善的源泉。笔者生处乱世,常年鞍马劳顿,遭遇的困难和痛苦自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如此境地仍能坚信善念,可谓胸襟博大。

其次,坚持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了作者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告诫:“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再有“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那么教导他们,容忍他们。”奥勒留认为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

再而是恬淡,自足,坚持自己的劳作。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是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不做没有灵魂的机械劳动者,也不为虚浮的荣耀而违心处事。

以上三点正是我从此书中习得并觉得值得推崇的价值观。作为一个理性的社会人,就应该学着拥有宽广的胸襟,心胸宽广,才能有容人之度;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我们总是能够轻易得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而对他人的失误斤斤计较。这似乎是一种常态,却不是人际交往的正确态度。换位思考,用原谅自己的心去体贴对方,怕是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了。恬淡、自足、坚持自己的劳作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实干精神,实实在在地去做。在其位谋其职,能做细微之事,亦能担当重任。

在家庭生活中,这三条同样适用。特别是妇女同志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女儿、媳妇、妻子、母亲。每一个角色都不是那么的简单,只有学会谦逊包容、秉承仁爱善良、坚持辛勤劳作、懂得平静自足才能在四个角色中不停转换,游刃有余,和谐共存。

回归书籍本身,作者用简单,平铺直叙的语言一一阐述了自己心中对个人德行,人的解脱和对社会的责任。作者生处乱世,常常自省以达内心的平静,寻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是古代前人的自我哲学思考,朴实却直抵人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去汲取,去传承。

【第5篇】个人沉思录读后感悟范文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后来随我去西安、青岛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书一并丢失。后来买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 long 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六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女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我培养的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第6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1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日记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

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很多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

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

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有感2

《沉思录》是古罗马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个人哲学思考录,没有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包含了太多发人深省之处。首先,是他坚持一切为善的观念,将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观照内心,挖掘自己内心善的源泉。笔者生处乱世,常年鞍马劳顿,遭遇的困难和痛苦自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如此境地仍能坚信善念,可谓胸襟博大。

其次,坚持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了作者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告诫:“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再有“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那么教导他们,容忍他们。”奥勒留认为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

再而是恬淡,自足,坚持自己的劳作。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是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不做没有灵魂的机械劳动者,也不为虚浮的荣耀而违心处事。

以上三点正是我从此书中习得并觉得值得推崇的价值观。作为一个理性的社会人,就应该学着拥有宽广的胸襟,心胸宽广,才能有容人之度;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我们总是能够轻易得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而对他人的失误斤斤计较。这似乎是一种常态,却不是人际交往的正确态度。换位思考,用原谅自己的心去体贴对方,怕是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了。恬淡、自足、坚持自己的劳作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实干精神,实实在在地去做。在其位谋其职,能做细微之事,亦能担当重任。

在家庭生活中,这三条同样适用。特别是妇女同志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女儿、媳妇、妻子、母亲。每一个角色都不是那么的简单,只有学会谦逊包容、秉承仁爱善良、坚持辛勤劳作、懂得平静自足才能在四个角色中不停转换,游刃有余,和谐共存。

回归书籍本身,作者用简单,平铺直叙的语言一一阐述了自己心中对个人德行,人的解脱和对社会的责任。作者生处乱世,常常自省以达内心的平静,寻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是古代前人的自我哲学思考,朴实却直抵人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去汲取,去传承。

读《沉思录》有感3

当它说我能否为它放弃一切去找它的时候,我迟疑了。没有像平时答应一件事那样。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品质,甚至我的感情的专一性。看了本卷之后,我逐渐明白了我的品性不如意。我爱情随时招摇晃动。而我觉得确实是我对它没有像对待某种心爱的那么好要不它也不会说:我不能视而不见。

我需要一整个春天来还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个冬天来修复我的品性。按照书中说的:拥有一个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

从这里我已经丧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时候是我对它的期待而过于想念而变得软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确定我的处事行为再次训练我的潜移默化的幻想。“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无论弘德,谦虚,果敢,解除恶年,不夸夸其谈,不诡辩,不伪善,不口是心非,爱真理,爱追求。一切都是在我们身边外界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却。

在这里我只有尽量为什么而忙碌,为什么而付出一切代价。面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说不能容忍的时候。就像金融危机的证券市场时而破产时而繁荣,控制不住生命难保。父亲说:为人要仁慈,做事要负责,对人要真诚。这我没有忘记更不会流逝。

就这样的思路零乱无可奈何。

读《沉思录》有感4

温总理说:“这本书每天抬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每天都在读。”果这句话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我也象暖总理一样将这本书作为我的案头书,天天都在读,地天都在凝听一位智者道话: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军功赫赫,作为天子,他关怀庶民,普修慈悲机构,甚至出卖私家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绩,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重视实际、崇尚感性的性情相符合。由于《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我感悟:《轻思录》是一原用灵魂、用智慧写成的书。己能够通功单眼望世界,然而有个逝世角就是本人,所以瞅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可能干到的,唯有居心灵往审阅从前,去反费过返。而检查自人,取自己对话素来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它需要相对真挚、平跟的口态,需要超常、决尽的勇气。在这利《重念录》里,作者佳似一个异样严格而又温和的我站在镜子后面,告诫镜子面头的自彼,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赖的亮证。这不是简略的心坎独红和情感倾诉,这是大家与自己的接聊这是结剖灵魂对自己入言告诫。

我感悟:如《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皆是相互联结的所以在人的构造中重要的准则就是友好的本则,每集体都要对自己的同种友爱,意识我们来自共一本源,趋势统一目的,要有团联合作的精力,都要作没有利社会的行动。 这恰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实正领有的。

我感悟:息替青多年我们正处在英姿飒爽、暮气沉沉的大恶时候,我们有一腔暖血,却缺少生涯的历练。所以,我们须要《寻思录》这样一标智慧的书,去辅助咱们掌握豪情、把握盼望、掌握方向,教会从尔束缚,找到本身价值。

读《沉思录》有感5

人们互相鄙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没有一个人会如此幸运,以致在他临死时身边没有对他的死会感到松快的人。假设他是个好人、一个智者,最后不也是会有人心里这样说吗:让我们最终摆脱这位老师而自由的呼吸吧,确实,他对我们任何人都不严厉,但我想他是默默地谴责我们。这就是对一个好人所说的。而在我们的情况中,有多少别的原因使许多人希望摆脱我们!!如果,在生活中甚至我如此努力地为之谋利、祈祷和关心的同伴也希望我离去,希望也许从中得到一点好处。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执着于一种较长的尘世间的逗留呢

享受那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

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东西,同样,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东西。

如果你同时有一后母和亲母,你要对后母尽责,但你还是不断地回到你的亲母身边。生活有时就象你的后母,哲学是你的亲母,在它那里你得到安宁。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假如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绝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招到污染。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当什么人的无耻行为触犯你时,直接问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无耻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别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

想象一下所有悲叹或不满于一切事物的人,他们就像是一只做牺牲的猪那样挣扎和叫喊。

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这是多么奇怪啊。

读《沉思录》有感6

《沉思录》是 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的,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当我每晚躺在床上,安安静静地品读时如获珍宝似的不忍释手。持续下来,或多或少有些感悟。

我不曾时刻地读也不曾口口声声地去解释它,而是在我觉得心情愉快、沉重,抑或需要有种精神支持我走下去的时候,抑或没有人能帮我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就可以慢慢地去品读,并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生活、感情、学习等等,不要总想着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人,都是有追求的x,总想着让某种东西来满足自己的x,这也是人是自私的原因。而这也要求我们面对现实。有些东西是虚无缥缈的,过了就烟消云散。这和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似乎我们就能快乐生活一生了。

人的追求愿望强烈时,往往会忘记了道德的约束。就像追求一个喜欢的人,刚开始用“糖衣炮弹”轰炸,得手之后就用像白色垃圾一样置之于荒原之中,不再醒悟,而那些美好的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东西就没有回来过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往往到了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这也违背了《沉思录》中说:“人要热烈追求那些你认为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和人,甚至是执著。”

人的品德性质是人内心深处拥有的将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度过,不是急切,也不是麻木不仁地度过。

因此,我会选择更好适合我走下去的路,连带自己的情感也放进受伤的心里。按照书中说的:“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持续不完的。” 这就是有些人为了某个人而付出一切之后伤痕累累时,而不会那么痛苦的原因了。

于是我在伤心后不痛苦时看了书。回归前面的《沉思录》那是在需要的时候读的,而此时看了就是能助自己走出那条充斥悲伤的深沟。这也让我明白了,人嘛就是在痛苦之后才会知道现在的幸福,在失去什么之后才会懂得珍惜,没有了什么之后才会寻找什么……而一生之中除了忙碌之外就是空闲的胡思乱想了,才会拥有那么多的烦恼。

而自己情感上的失败不曾像失去牵过手的女孩那么伤痛,就像拖鞋的作用,有与没有就是不一样。

始终学业还是更值得深思,就业怎么办?我已经没有时间为失去而哀,我也不能让人轻易记住和轻易忘记,按照书中说的:“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经临近。”

于是我渐渐地退回了自己的世界,和《沉思录》一起。

读《沉思录》有感7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自己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我翻开书卷四摘录是这样说的。

经过一个夜晚的深思觉得很有见解。于是自己放弃了寻找谈心的意向,现在自己处于灰色地带就不要传染给他人。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坏心情不要将温暖的夜晚变冷,不要将皎洁的月光暗淡无光。我在其中沉默。

人,有很多时候会因为寂寞而寻找一个港湾来停靠漂泊的心,有时候会因为有意于人而执著追求,可是从没有想过结果会怎样。或许刚开始时什么话说出来就是真理,也容易让对方接受。时间长久错误两个字难以形容彼此的创伤了。于是我不能无的放矢。做的说的要是心灵的井然有序,这是宁静的面对。当一对恋人突然分开,原因是我没有珍惜。一段时间过后,又说我能再次为她付出一切吗?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我似乎成为她的玩具随时要就出现随时不要将我抛到千里之外去。商品都没有这么自由还有一个中间程序呢。

恋爱就是眼泪和眼睛的关系。幸福开心时刻眼睛永远是咪上的“笑得眼睛不能睁开”,而分开眼泪出来了,流不尽,“眼睛想看清楚她而不能闭上”。

因此不能给予它一切就退入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让自己不烦恼,分心。

我们会遇到两种事物。一种是不接触心灵的事物,在外的,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的烦恼仅来自内心的意见。我对它有了恨意难以忘怀,烦恼自然有而旁人总说我没有用心去爱它,如果没有,我会像现在这样借助“沉思”来寄情。另一种是所有这些事,你看到的是很快改变和消失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增长,又减少。在漫漫长夜里我学着“孔子三省”:它爱我,我不爱它。我爱它,它不爱我。我们都不爱。到最后我也不能判断,因为我们都在开始心动过。也说了千言万语的承诺最后破碎将我的胸口往石头撞去,需要一整个春天来愈合。

恨也在心里滋长。我已经不能做到“退后一步,宽平一步”。那种介意需要用忘记来取代。

或许选择离开又是正确的。不要“存心道”就能重来吗?

人,有些自私,也理智。爱情是自私的,我们才会在一起。感情是理智的,我们才会分开。

现在的我是理智的。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书中说不要介意。我却不能做到,因为我还在确定自己的的心走向。

暂时我退回自己的世界。

读《沉思录》有感8

人,往往有些不能自拔的想法,或者疯狂购物,或者拼命的吃东西,甚至x,或者杀人。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因为难以忘怀而不知所措罢了。而本卷能够让我们认清我与社会,人与天,活着与死亡的关系,从而让我们做出恰当适时的行为来挽救失去的东西,也提高我们的思想高度和修养,做识时的人。

我们会遇到困难,会因不能解决而烦恼。在与人交往中会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会渴望得到肯定。不能得到,于是闷闷不乐,最后受伤的永远是自己。因为他人不会因为你的伤痛而落泪,不会因为你的难受而不乐。他人重视的是心灵的寄托与解脱,是自私的。原本我认为真心付出会得到接受者的肯定,但是如果做错什么事乃至很小的损害的是自己,接受者不会怜悯。按照书中说: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

于是有些人开始不予以心交心的付出,敷衍了事成为社会的主题。可是这样人会很累很孤单。继续下去,我们会陷入无望的伤痛中。也仅仅生活在现在,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现在做到的是一直与人矛盾的现在,而丧失的也是现在。

现在是我们的一切。难道我们要选择一生的悲伤不可理喻的现在生活?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要在不喜欢的不能享受的交往生活中坚强面对,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训练自己。如前面所言,不管别人做或说什么,不管你自己说什么,不管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使你苦恼,不管在将你包裹的身体中或者在天生与身体结合在一起的生命中,有什么东西违背你的意志而附着你,不管那缠绕的事物旋涡是如何旋转,为使我们生活的自己开心乐观和免除命运的灾难,我们要做恰当适合社会他人的事情,又要恰当停止避免自己受伤,不要没有目的(不能过于强烈)。于是又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恰当的事情又恰当的停止,一切回归平静。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开始做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时机和对象,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程度冷热交加让速度持恒才能控制在自己的范围内,也容易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停止一切的活动,让自己又在另一个起点。比如爱,刚开始会让自己陷入爱的深渊中不能自拔,继续下去不能得到,推出又不能,这是愚昧的做法。但是不是不能爱,是讲究一个适度。

二、抛弃意见你将得救。

1、“三思而行”简单的说就是做事情前先加以考虑后果,不要等到受伤才说“悔不当初”。

2、学无止境。我们遇到的挫折,与他人的矛盾,对自己的意见,我们要学会转化,分给每个人。而人是无尽时间中一个小闹钟。生活给我们的永远是给我们的教科书。慢慢学,终究会成为“圣人”

读《沉思录》有感9

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 在寻找青鸟的程。

我害怕,变成了青鸟,没有脚,只能不停地飞,唯一的一次着陆,就是死。

马可,你画下的每一个符都让我深思与敬仰……

这样的我如你所愿的走下去,全然忘记了句。

“帝王哲学家”,双重雍容华贵的身份冠称你完美的魂灵。作为帝王,竭忠尽智,夙兴夜寐却仍无法遏制你的帝国成朽木,没落为泥沙。如李煜般疾首的事先抛开不谈,怕还的你在千古风尘中的一声叹息。单从哲学家这一身份剖析,手中的这本《沉思录》也足以流芳百世,世代相传了。

“语言平实,无华丽辞藻”的空话起就不讲了。毕竟当做日记写,庸人自扰又何必?而其内容蕴含的宝藏才是真正的。

你说,哲学家都是爱思考的人。如今似被框限了年代和年龄。平时用时思考与自身无切实利益或直接相关的事物的人,总是被认为不务正业,荒诞不经。生命与智慧多么抽象,诞生与多么虚妄。诸如此类的,确实没有太多考虑过现实功利性的问题。迈入,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与浮夸功利的现实主义,确实显得幼稚而天真,吃力而不讨好,空想而不切实。而我也无力辩驳。其中,与个体矛盾也如此。教材上写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事实是少数人要服从多数人,于是真理就还是由多数人掌握,多么无奈!鲁迅先生也说“走自己的,让别人说去吧”,而能肩扛得住压力剥削的又有几个勇士?上的宰割最终会带你无尽的深渊。而我就是这样在人海中沉浮!

而你,就是我灵魂上的救世主。让我不在挣扎于所谓的世态炎凉,也不摇头叹息日下。选择退守自己的,立志做一个温良谦逊的人,忽视甚嚣尘上的唯利主义,构筑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将成为傻子,一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者。学习哲学与思考这一点足以被贬得一无是处。单后生活又带给我们恐惧根深蒂固。哲学家们失常甚至选择死亡的事例不胜枚举,而我却选择了。在我脚下最真实的只有我切实体会到,磨砺成泥沙。我不愿让一时的害怕造就终身的遗憾。你如此想,于是你写了;我如此想,于是我做了。

几十万年前,原始人类为了一块腐肉争得,谁也没有力气去做或去想别的东西,当然,除了明天的食物问题。然而其中一员爱上了看星星和眺望远方。几十万年后,现代人类学家说,那个第一个仰望星空呢的原始人类,开始了人类的新时代。只是没有人知道,第二天他就死于饥寒交迫,并被同伴唾弃。真是死有余辜,他们恨恨的想。

你知道的,我是不怕去做那个看星星的人的!

我仍旧疲惫地背着行囊走着,一个转角,却了我的思想!

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界的感受,你选择追求一种摆脱了和、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而我在深刻后不得不要迎头痛击自己的,也正是你的字里行间......

你反对物质欲,认为时间所有,地位,等都需要摒弃,就如同一个高富帅痛惜说“其实我并不想过这样富足,令人羡慕的生活,我想归于贫穷”一样令唾弃。而我现在奋笔疾书,在学习中心力交瘁要换回的无非是这种生活。

你说“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注于你,都要怀着接受”,这也太绝对了吧!现实的,的。胸襟人之品德必须拥有,但并非是和。谁愿意默默受至白头?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你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也绝不会动怒,循着一方,纯粹的贵土。你有没有想过,不别人信任多么可悲,而我注定要孤单一人?

还是留给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历经沧桑洗涤他们疲惫不堪的灵魂,及处于混界,面对低潮却又为力,在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失望,但又不至于向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因为过于深沉的年轻却没有只要正直就不怕去闯什么。有负担的年轻人不能逃避,切不可把它当生知道和行为准则。

而我并不是要把全盘否决的,只是原来过分依赖导致如今太过偏激了。

你说的,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任何人都盗不走我们应该拥有的东西。

你说的,本质往往最简单。的心态要平和,不因得意而娇纵,失意而颓废。

你说的,不要被事物的华丽所,要认清事情的,那是用双眼看到的。

之前的分歧,是因为我了你的另一个身份。

你毕竟是,而我们是一介。无法随意处置别人,也无法赦免什么。你拥有我无法 想象的荣誉,而我却活着 ——你一世的生活。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让我无所适从的又何止你的这本《沉思录》呢?

读《沉思录》有感10

《沉思录》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极似中国的《论语》思想之光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充满浩然正气和深远大气,读起来令人冷静,发人深思。《沉思录》并非一本“快餐式”的心灵鸡汤,而是初读可能会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无味,但细读之后却直达你心灵深处的书。

读《沉思录》,犹如与一位智者或禅者的对话,让人灵魂高贵,精神净化。

“人总是想退隐乡间、海滨或者山林,你必定也对这种退隐生活十分渴望。可这种想法只是多见于最庸碌的常人,而你则有能力决定何时隐退到自己的内心。只有隐居到人的内心,一个人才能收获最多的平静和最少的烦忧,尤其是如果他内心思绪万千,只需凝神内视,即可立刻回复平静。我确信宁静正是心灵深处井然有序的表现。不断地隐退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吧,这样你就可不断获得新生。”每次读到这段话,我就更加明白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以金钱和名利为代表的诸多欲望无法满足而感到烦躁不安的滚滚红尘中,只要我们能“退隐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收获内心的平静,解除自己内心的焦灼,就能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是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宿一隅”,我们不能被“名利”遮望眼,而忘却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所羁绊,而失去真正自我的自由。我们不必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和痛苦,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亦不必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恐惧于将来的袅袅迷雾,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抓住“现在”,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快乐迎接崭新精彩的每一天!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对该段话的穿越时空的遥相呼应。我们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头悬利剑,如临深渊,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报国之举,常励奋进之志,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要像屹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岿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人必须有信仰。人生有了信仰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我们的人生才能绽放耀眼的光芒,人生才能更加美丽辉煌!

读《沉思录》有感11

《沉思录》,书如其名,引人沉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很多的期待,深深吸一口气,闻到了书中浓浓的书香味,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手中的书。我喜欢读书,书似一片宽广深遂的海洋,让我这艘无知的.小船在里面闯荡;书似一架华美的古琴,给我带来沉淀下来的真谛之曲。而,《沉思录》显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的意义,也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马可·奥勒留是一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该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记载了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他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他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美国报人兼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中,力荐《沉思录》这本书,他写道:“《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这是该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再怎么懊恼后悔也改变不了已成的事实;而将来是未知的,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专心地享受现在。有一个信徒问佛祖释迦牟尼:“您常常教我们活在当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当下呢?”佛祖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如此而已。”这看似简单,试问,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就谈谈我身边,我们习惯于吃饭的时候交谈,全然淡化了饭菜的美味;我们有时在听课时发短信,结果既没听清讲课内容也没在短信上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我并不是回忆过去或者展望未来有什么不好,而是说,过于沉醉过去或未来可能会妨碍一个人现在的努力与行动。只有当过去的经验值得借鉴才需要回忆,只有未来的梦想对现实有意义才值得展望。而活在当下是我们享受快乐人生的秘诀,抓住现在则是我们创造美好将来的途径。

另外,这本书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关于死亡的思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思考死亡的意义,以及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个人价值的实现要辩证地看。一是为了全局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这种顾全大局精神体现了一个人价值的社会性。二是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无条件的,而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恩格斯指出:人的“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并非每个人都能具备。这就是说,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具体的,要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三是有些个人期望值太高。如果把不可能的事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缺乏了实现的前提,自然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时,也要从自身和社会的实际出发。

最后,当我合上《沉思录》时,突然想到:这本书应该算是马克·奥勒留的反省笔记。我们为什么不学学马克皇帝,每天思考一下今日得失,记录一点心灵的体会,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失和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没有反省难有进步,只有每天反省并改进一点自己的工作,才有可如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沉思录》有感12

做符合本性的事,做有益于身边的人和自己的事,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循规有矩。这是最近从中得到比较有感觉的想法。如孔子所言“不逾矩。”

如果有什么人做错了事,那么损害的是对他自己。但也许他没有做错事。这是自己觉得最难想通和去处理的。

最近我尽力挽回失去的东西,用尽浑身解数去讨好它,而她却将一块巨大的石头堵住我走出深井的路口。我也不畏惧死亡。我可以学习李广骁勇抗战,我也能委曲求全。无论怎样,一切都是为了它的回心转意。而最后的无言以对那一刻,我确定错误的故事开始了,悲惨的结局诠释这个没有人的夜晚的凄楚。

愁脉脉,恨君不似江楼月,未满还亏。

在这个多愁的季节,许多人会选择情感寄托。风花雪月。柔情蜜意。多么令人窒息。

那一刻的谢意,我辞去千百年的爱意。

认识之前,我倾尽所有的诺言。当诺言变成白纸时,我已经丧失本性。可不曾为本性做出什么事。而按照本性做的事情往往是x的。因为不能控制对它的依赖。

而本性正常的我没有做错事,真的有伤害是自己。

走过忧伤之路后,做些有益于双方的行为,而不是单单沉浸泡于那段伤疤回忆。按照书中说的,不要无知的作无谓的交谈。我会说些让人喜欢又伤心的话,却是真的想让喜欢的人不要离开我。而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才证实我的无知。要不我怎么对它念念不忘呢?身边有那么多值得我珍惜的人。

我换发型,换手机号码,换装饰来修整我整个枯黄的身躯。

我选择与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只是有某种它能够是一直以来我信任的,它也信任我的甚至超过亲情的关系的。这也是本性做的事。

告别过去,迎接未来。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这是最近必须做的。否则我永远做着不是错误的错误事。

别以为走了乌云就是雨后的天空,别以为走了狂风就是宁静的空间。

我继续下去做值得的事。

本性难移啊!

【第7篇】《沉思录》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沉思录》读后感篇1

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在寻找青鸟的路程。

在路上,艰难地跋涉着……

我害怕,变成了青鸟,没有脚,只能不停地飞,唯一的一次着陆,就是死。

马可,你画下的每一个符号都让我深思与敬仰……

这样的我如你所愿的走下去,全然忘记了句号。

“帝王哲学家”,双重雍容华贵的身份冠称你完美的魂灵。作为帝王,竭忠尽智,夙兴夜寐却仍无法遏制你的帝国衰败成朽木,没落为泥沙。如李煜般痛心疾首的事先抛开不谈,怕还的你在千古风尘中的一声叹息。单从哲学家这一身份剖析,手中的这本《沉思录》也足以流芳百世,世代相传了。

“语言平实,无华丽辞藻”的空话起就不讲了。毕竟当做日记写,庸人自扰又何必?而其内容蕴含的宝藏才是真正发人深省的。

你说,哲学家都是爱思考的人。如今似被框限了年代和年龄。平时用时思考与自身无切实利益或直接相关的事物的人,总是被认为不务正业,荒诞不经。生命与智慧多么抽象,诞生与灭亡多么虚妄。诸如此类的,确实没有太多考虑过现实功利性的问题。迈入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与浮夸功利的现实主义,确实显得幼稚而天真,吃力而不讨好,空想而不切实。而我也无力辩驳。其中,与社会个体矛盾也如此。教材上写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事实是少数人要服从多数人,于是真理就还是由多数人掌握,多么无奈!鲁迅先生也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而能肩扛得住舆论压力剥削的又有几个勇士?精神上的宰割最终会带你走向无尽的深渊。而我就是这样在人海中沉浮!

而你,就是我灵魂上的救世主。让我不在挣扎于所谓的世态炎凉,也不摇头叹息世风日下。选择退守自己的心田,立志做一个温良谦逊的人,忽视外界甚嚣尘上的唯利主义,构筑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将成为傻子,一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者。学习哲学与思考这一点足以被贬得一无是处。单后生活又带给我们恐惧根深蒂固。哲学家们精神失常甚至选择死亡的事例不胜枚举,而我却选择了坚持。在我脚下最真实的路只有我切实体会到,磨砺成泥沙。我不愿让一时的害怕造就终身的遗憾。你如此想,于是你写了;我如此想,于是我做了。

几十万年前,原始人类为了一块腐肉争得头破血流,谁也没有力气去做或去想别的东西,当然,除了明天的食物问题。然而其中一员爱上了看星星和眺望远方。几十万年后,现代人类学家说,那个第一个仰望星空呢的原始人类,开始了人类的新时代。只是没有人知道,第二天他就死于饥寒交迫,并被同伴唾弃。真是死有余辜,他们恨恨的想。

你知道的,我是不怕去做那个看星星的人的!

就这样……

我仍旧疲惫地背着行囊走着,一个转角,却颠覆了我的思想!

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你选择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而我在深刻反省后不得不要迎头痛击自己的,也正是你的字里行间......

你反对物质欲,认为时间所有金钱,地位,权利等都需要摒弃,就如同一个高富帅痛惜说“其实我并不想过这样富足,令人羡慕的生活,我想归于贫穷”一样令穷人唾弃。而我现在奋笔疾书,在学习中心力交瘁要换回的无非是这种生活。

你说“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注于你,都要怀着崇敬接受”,这也太绝对了吧!现实的残酷,人心的险恶。胸襟博大人之品德必须拥有,但并非是无知和逆来顺受。谁愿意默默忍受至白头?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你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也绝不会动怒,循着一方宁静,纯粹的贵土。你有没有想过,不别人信任多么可悲,而我注定要孤单一人?

还是留给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历经沧桑洗涤他们疲惫不堪的灵魂,及处于混乱世界,面对道德低潮却又无能为力,在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失望堕落,但又不至于向上帝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因为过于深沉的年轻却没有激情只要正直就不怕去闯什么。有负担的年轻人不能逃避,切不可把它当做人生知道和行为准则。

而我并不是要把全盘否决的,只是原来过分依赖导致如今太过偏激了。

你说的,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任何人都盗不走我们应该拥有的东西。

你说的,本质往往最简单。做人的心态要平和,不因得意而娇纵,失意而颓废。

你说的,不要被事物表象的华丽所迷惑,要认清事情的真相,那是用双眼看到的。

……

之前的分歧,是因为我排斥了你的另一个身份。

你毕竟是皇帝,而我们是一介凡人。无法随意处置别人,也无法赦免什么。你拥有我无法想象的荣誉,而我却活着——你执着一世的宁静生活。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让我无所适从的又何止你的这本《沉思录》呢?

《沉思录》读后感篇2

这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是让生命重生、涤荡心灵的书,尽管书中语言并不华丽,也尽管有些地方甚至是苦涩,但品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们心灵得到洗礼,让生命得到重生。

他不是一个作家,但却比一般作家有着犀利的手笔,他不是诗人,但他的话语却有着诗意,确切的说,他是一位著名的帝王哲学家,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令人羡慕的帝王生活中,马可.奥勒留没有纸醉金迷的奢靡的生活,有的只是睿智的思考,这本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冤枉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这是一本写给他自己的书,也是留给我们世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很多的哲学的思考,都足以警醒我们现代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样活着。“一方面能足够强健的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人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标志。”,这是他在充满感恩的心里下写出来的警世名言,他感恩于他的祖父、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曾祖父、他的老师以及他所认识的所有的人。“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不要主意别人在心里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比如是不幸的”,这些话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正确的对待得与失,只要自己内心踏实,也就无所谓失去,关键的是把握好现在,把握好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沉湎于过去取得的成就,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是不成熟的,过去的永远过去了,任何人是无法夺走属于你的过去的东西,而将来还是可望不可即的,所以更谈不上获得或者失去。所谓的名利得失,其实都只是过眼烟云,随风而逝了。“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所谓的苦恼、高兴和悲伤、难过都只是个人的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生活是无法逃避的,只有当自己回归到真实的自我时,人才会达到心灵的宁静,正所谓保留一颗平常心,换的一片自留地,这样我们才能正视现实,才能过一种有滋有味的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的生活。“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是困难,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的人,也就是说人云亦云者,还真的像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在世上。跟风与盲从,只能导致自我的丧失。尤其是在当今思想浮躁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持一份清晰的头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这你认为最好的东西。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物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这是人格修养的最高的境界,人不要因所拥有的或者所获得的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没有的东西而穷奢极欲的去追求,而要踏踏实实的珍惜好最值得珍惜的人或事。正如痛苦不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那样,没有永恒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关键的是你怎么来对待。

一个人是需要读点书的,读点那些让我们不断自我完善的书,读点那些值得我们品味的书。读好书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读有哲理的书,能让我们洗涤心灵,《沉思录》这本书值得我们认真的去读,用心的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受他那内心的超脱与自我的完善,不断的反躬自责,不断的警醒鞭策,努力追求自我的不断的完善,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

《沉思录》读后感篇3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篇4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如今的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走上的却是争名夺利,不惜尔虞我诈的道路。但当今天读到《沉思录》中“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一句时,我却被震撼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收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人物。经过此思考过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正如《养一点静气》所提倡的那样,在名利场中的我们,应当给自己留下一点静气,时常想一想,我到底要的是什么?过分的激情和欲望自然就可以烟消云散,心境自然可以豁达泰然。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沉思录》读后感篇5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不过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教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己。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终究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第8篇】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

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1

读《沉思录》时,总感觉它不是有某种体裁的书籍,而更像是作者在戏言自语,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我作为一个青少年,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所应该做的、不该做的、该忍耐的、该发泄出来的……我从中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远离奢华的生活,因为我们不赚钱,花的都是父母的钱;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我们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更进一步,才能再次升华。

《沉思录》这本书在帮助我前行,引领我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自我的价值,虽然我们难以改变周围的世界,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2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沉思录》就是一个君子——奥勒留,思想汇聚成语言的集锦。书中汇集了社会和个人伦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超越精神等。一切都看似矛盾的思维内容,却在奥勒留的笔下协调统一,在他的著作中获得一份宁静和谐。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因为有了习惯,我们才不会被一阵什么风吹跑。或许,《沉思录》中每一句话就是一根线,拧在一起,就成就了无数人思考的习惯。也许正因为如此,《沉思录》成了无数人的枕边书,直至我们敬爱的温总理。

奥勒留说不仅把自己视为一个罗马公民,也把自己视为一个世界公民。他的哲学思想与其说是尊重人,看重人,不如说是尊崇人的理性和责任。《沉思录》与其说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

阅读《沉思录》,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阅读的,也不知何时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因为一直在枕边,只是今天闲暇时无意中发现每一页上已经都标有记号,由此证明我都已读过,但绝对不是每页都只读一次。读这本书,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一次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必一次读完,也不必按顺序读。因为人的思维本来就是散漫的,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天中能有多少时间能让自己深入思考,能让自己从繁忙中抽出属于自己的宁静。《沉思录》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它能帮助读者进行一种精神和德性的训练,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从纯净心灵中汩汩流出的美。

我们都是自己灵魂的主宰,生活的目的不同,掌舵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我们都追求乘风破浪的力量,也寻求喧嚣中宁静的港湾。《沉思录》是对我们看不透的生活的梳理,奥勒留给予我们整理生命的方式。

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3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己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4

《沉思录》读后感“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在《沉思录》中留下的文字。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而《沉思录》来自于他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奥勒留自幼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作为一本哲学书、生活书、励志书,今天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宽广的胸怀及言行一致、努力践行自己的世界观等优秀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在今天物化的社会里,这不失为当代人健康人生的指南,因为本真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快乐。我们要学习作者追求自身内心安宁、自我完善的精神境界,加强道德修养、人文修养。我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我在宇宙当中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本书就是在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因此这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想解决的是人类任何时代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觉得空虚与失望,不应该再怨天尤人,首先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如是说。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保持宽广的胸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5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6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用心。反省自己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己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对自己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己。

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