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站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五年级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艺考文库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语: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利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三、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

  (2)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

  纸研究解决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

  2.请看要求

  ①折一折:平均折出你喜欢的份数。②画一画:用斜线画上你想画的份数。③说一说:画斜线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师:老师已经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张,请你拿出其中的一张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开始。(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折纸、涂色、交流等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折纸和涂色情况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旁板书相应的分数)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把黑板上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加起来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分的?(同分母、异分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还记得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谁来说说?(齐读同分母分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将同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口算出每道题的结果。)

  师:从学生汇报的异分母加法算式中任意选择一道问: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进行算理探究。

  师:出示生自编算式(1/2)+(1/4),请大家猜猜看,这道题的结果会是几呢?独立尝试,汇报各自的计算过程与结果。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结语1:(1/2+1/4=1/6)

  结语2:(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结语3:(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二)

  2、讨论验证

  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3、理解算理。

  师:刚才有人说结果是(---),有人说是(---),还有人说是0.75,到底谁对谁错呢?送给大家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一起来验证一下到底谁对谁错。开始。

  注意通过展示学生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通分过程,明确()+()=()=()是错误的,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

  师: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或相减呢?

  出示小数加法算式“4.21+5.3”,提问:“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感受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

  师: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

  生1:不可以。因为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

  生2:小数点没对齐。

  师:小数点没对齐也就是什么没对齐?——数位没对齐

  师:数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计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当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在来看这道分数题,他们的什么不同?(分母),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吗?(生:不可以。)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现在大家明白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减的原因了吗?

  4、小结算理

  谁来说究竟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呢?

  生汇报:先要通分,(也就是统一分数单位),把异分母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1.迁移应用,解决减法问题:

  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与-,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回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规律,内化提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

  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加减。(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通分转化同分母分数

  五、作业布置

五年级数学教案3

  平均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艺考文库小编】无极君讲一讲“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艺考文库小编】无极君讲一讲“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 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 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吨

  13分=()小时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五年级数学教案6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逐步制定统一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艺考文库小编】无极君讲一讲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我们全班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对屏幕,其他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帮助他猜?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我们进入第二关,确定你的位置)从游戏回到教室里,像同学们的座位有的竖着排,有的横着排,数学中统一规定,像这样的竖排,我们称作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请第一列同学起立。你是怎样数的?有道理。这位同学,我看出了你的犹豫,有什么想说的?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回到大屏幕,当教室中的座位画在图上就成了这样。面对这幅图,谁是观察者?站在我们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第一列在哪里?第二列,接着……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 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X先生又有话说:(第三关找场馆。)这是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门的位置是(数对(3,0))什么意思?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师:学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这么简单准确的数对又是谁发明的呢?数对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百度:笛卡尔和蜘蛛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下面各题.

  30+=50 2=10

  (二)列式.

  1.一支钢笔 元,2支钢笔多少元?

  2. 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 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 =100.

  (3)出示图片:篮球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 是方程 的解

  是方程 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 -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

五年级数学教案8

  一、创设情境

  (1)展示主题图

  (2)让学生说出从图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3)揭示课题

  二、师生共同探究新知

  (一)再创情境,探案例1

  1、中秋期间,我们的传统习俗是合家分享一块大月饼,喻示合家和美,团圆之意。小华一家也不例外。(示图)

  他告诉我们什么?我分得这个月饼的1/4

  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4是把()看作一个整体呢??

  2、小红家买的是盒装月饼,每盒8个,她说:我分得这盒月饼的1/4。谁知道小红所说的1/4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呢?

  分析一下他俩得到的月饼,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二):教学单位“1”、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

  1、关于单位“1”

  学生小组交流“议一议”

  师让学生小组“议一议”的3个情境,全班反馈(师对应板书)

  归纳:一个物体或是由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观察板书内容,体会这里单位1的量,及其所表示量的对应的分数的实际意义。(可以同桌交流)

  2、关于分数的意义

  理解了什么是单位1的量,我们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拿出一些小棒,把它看作单位1

  使它能平均分成5份,6份??

  情况反馈

  归纳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先说,再对照书上的概念进行巩固。同时板书:分数

  说一说,议一议,上面分数的实际意义

  课堂活动: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画一画(书上的第2题)

  3、关于分数单位的认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又叫做这个分数的单位。 让学和举例说一说:

  再议一议:分数单位与分数什么有关系?(分母)

  三、全课总结

  1、反思与质疑

  本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的新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针对主题图的情境试述其中各分数的实际意义。

  2、还有什么疑惑的,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师生共同梳理

  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25~26页1、2、3题

  分数

  单位“1”:??

  分数的意义:??

  分数单位:??

  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

五年级数学教案9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艺考文库小编】无极君讲一讲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寻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模仿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该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复杂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寻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时刻伴随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

  德育渗透:

  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比赛:快速抢答。下列照片中分别是什么?(师分别出示三组物体照片:电话、手机、手电筒。以下是一组图形照片。)

  师:同样一个物体照片,为什么有的能一眼看出,有的却看不出?(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猜一猜”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入:神探“冒险小虎队”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他们就是靠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最近在忙些什么?(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讲神探小故事,声色并茂,立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出示例1:一位专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他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3.请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小药箱,问:你观察到什么?(分小组操作、交流。)

  4.“冒险小虎队”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A 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画了个红十字。

  B 我看到的那面上写:小药箱。

  C 我看到的是白色的面,没什么标记。

  D 药箱相对的面颜色是一样的。

  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板书:推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如果前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右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

  小结:物体的左、右、正面都是相对的。

  6.填写观察实验报告:

  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8.课间小歇: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古诗,进行美育教育,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教学例2

  1.引入例2。

  神探“冒险小虎队”最近又在忙什么呢?某博物馆被盗了两件古董,被盗当天门窗都是锁好的。(形状如下)

  2.出示例2。

  (1)思考:他们谁是小偷?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动手操作。

  (3)汇报,小结。

  三、巩固新知

  4.画一画。

  选择两个物体摆一摆,先确定一个面为正面,然后分别从上面、正面、左(右)面等角度观察所摆物体,在纸上画出所见到的形状。

  5.猜一猜:展示作品,其它组同学猜猜这组物体是什么。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这几个实际动手操作的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

  4、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

  课时安排:8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p.28~30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单元“认识小数”。说说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小数。

  二、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学生说,老师板书。(学生在说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说超过1元的小数,引导他们说几个表示不满1元的小数。分两列板书。)

  看板书交流:(1)不满1元的小数。如0.1元,就是1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一;0.2元,是2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二……

  明确:几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2)超过1元的小数。分别看板书让学生说说它表示几元几角。重点明确: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一位小数,表示几角。

  2、我们现在买东西的商品价钱最小单位通常是“角”,老师小时候很多东西的都是用分来作单位的。

  比如:一支棒冰的单价是4分。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0.01元。4分是1元的百分之四,是0.04元。

  继续提问:一支雪糕8分钱,怎么用小数表示?……

  说说你的发现:几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提高练习:

  分别说出几类情况,让学生用小数表示:

  (1)几分的;(2)几角的;(3)几角几分的;(4)几元几角的;(5)几元几角几分的……

  遇到有困难的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4、读数对比:45.45元

  这个数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不同的读法)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举米尺,板书:1米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比分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1米等于1000毫米

  板书成: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1分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分米?3分米?……

  一句话:几分米就是零点几米

  1厘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厘米?3厘米?……

  一句话:厘米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说一说:4厘米、9分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3、1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用三位小数“0.001米”表示

  7毫米呢?15毫米呢?……

  重点解释“15毫米”:用三位小数,不够的位数用“0”补,补在前面。举例:如果补在后面,那就变成了“0.150”米,它表示多少?一样么?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每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写出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可能有的学生不熟悉这样的“整数1”,强化认识:直条的是平均分成10份,格子的是平均分成100份,立体的是平均分成1000份。立体图在看的时候,只要数正面的。

  2、练一练:(题略)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6角5分”要先想成“65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2)继续完成第2题。指名读一读。

  3、完成练习五第1~5题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

  学生完成后,再指名联系图中的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把它表示的几分之几写在边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可选择第2、3个重点交流。突出一个“补0”问题。)

  (5)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一说。有困难的再给予指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艺考文库小编】无极君讲一讲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中的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分数信息?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吃了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一个半?

  老师随着提问,出示下图。

  学生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一个半”是l+的和。

  老师提示:1+的和可以写成1。(板书:1)

  2.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学生试着说一说,老师分另“板书:1,2,。

  3.老师指出:像1,1,...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观察这些带分数都是怎样组成的?你会读出这几个带分数吗?4,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大。

  6.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思维训练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内容及练一练。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知“升”和“毫升”这两个容量单位的大小,会读量杯和量筒上的刻度。

  难点:理解容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水盆、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设疑导入

  师手拿两个杯子,提出问题:如果两个杯子都装满了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呢?这里面隐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谁来猜一猜是什么?(让生自由猜)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齐读)

  1、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2、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我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认真自学,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页的内容,然后动手试一试,比一比,思考:

  1、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你是怎样比较的?

  2、你认为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单位有哪些?

  3、升和毫升用字母怎样表示?

  师:自学时,可以边看边动手做一做,重点的地方用笔画下来。

  (自学时间5分钟,看书-思考-动手-交流-汇报)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也可参与学生的活动中。

  2、议一议(对子交流,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整合答案)

  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动手演示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成果。以小组为单位由老师指定题目进行汇报,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可以在期间举手示意要求汇报,但只展示不同方式或质疑补充。各组展示后,可以自评,他评或老师评价。对疑难地方师及时点评讲解。

  4.小结归纳

  生说,师生共同总结:容器中所能装液体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量。

  常用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四、学情展示。

  1、课本第3页试一试。

  2、练一练中的1题.

  3、练一练中的第2题。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讨论、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每两组展示一题,预展速度快的组先展示,另外一组只展示不同之处,或质疑补充评价。由组长分工:展示题1可板演口答,展示题2可以边演示边说明理由,展示题3可以口答。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预展时间:2分钟)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5、操作指导:教师要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说一说:1、知识点(表格、知识树等)2、方法3、易混易错点4、疑惑5、学情。

  六、巩固提升

  1、在()内填入升或毫升。

  (1)一瓶大瓶可乐的容量是2()

  (2)一瓶牛奶的容量是250()

  (3)一瓶眼药水的容量是5()

  (4)一桶饮用水的容量是15()

  (5)一瓶洗发水的容量是200()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3、拓展: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4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