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11篇)

月寻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教育的目的(11篇)

下面是小编@月寻@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的目的,欢迎阅读借鉴。如果这9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教育的目的相关的文章。

篇1:关于教育目标的名言

1)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者:赫尔巴特

2)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作者:杜威

3)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4) 年轻人把受教育求进步的责任和对恩人及支持者所负的义务联结起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我对我的双亲做到了这一点。作者:贝多芬

5)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作者:蔡元培

6)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作者:巴特尔

7)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作者:马克思

8) 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作者:爱因斯坦

9) 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作者:格林西安

10)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者:书摘

11)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12)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作者:陶行知

13)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14)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作者:(清)张履祥

15) 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作者:马卡连柯

16) 人生欲念千千万,且莫图利忘教子。作者:字严

17)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作者:孔子

18)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作者:陶行知

19)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作者:杜兰特

20)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作者:《礼记·学记》

篇2:关于教育目标的名言

1)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作者:培根

2)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作者:马卡连柯

3) 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作者:爱比克泰德

4)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5)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作者:陶行知

6)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作者:《弟子规》

7)

8) 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作者:列宁

9) 教育植根于爱。作者:鲁迅

10)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作者:柏拉图

11) 父善教子,教于孩裼。作者:(宋)林逋

12) 欲得儿孙贤,无过教及身。一朝千度打,有过更须嗔。作者:(唐)王梵志

13)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作者:(元)佚名

14)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作者:孟子

15)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作者:赫尔巴特

16)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作者:马卡连柯

17) 我们有无产阶级道德,我们应该发展它,巩固它,并且以这种无产阶级道德教育未来的一作者:加里宁

18) 传家有道惟存厚;教子无方只求严。作者:《格言对联》

19) 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作者:马克思

20)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作者:谚语

篇3:关于教育目标的名言

1) 成家勿谓当家易;养子应知教子难。作者:《格言对联》

2)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作者:叶圣陶

3) 有天赋的人不受教育也可获得荣誉和美德,但只受过教育而无天赋人却难做到这一点作者:西塞罗

4)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作者:爱因斯坦

5)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作者:洛克

6)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作者:狄德罗

7) 青年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作者:富兰克林

8) 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作者:马卡连柯

9) 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作者:席勒

10)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者:陶行知

11) 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作者:乌申斯基

12)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作者:陶行知

13) 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对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作者:木村久一

14)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作者:马卡连柯

15)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作者:陶行知

16)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作者:威廉·詹姆士

17)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作者:叶圣陶

18) 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导者本身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成效。作者:马卡连柯

19)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作者:陶行知

20) 临期上马无他嘱,多买诗书教子孙。作者:(宋)陈世卿

篇4: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

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

摘要:本文就体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意义、功能与依据、框架与运用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有关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的具体设想,强调了美育的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才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教育中美育教育的意义与功能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认识、伦理、审美的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育目标中“五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发展(德、智、体)和生理发展(体、劳)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貌似物质基础,“五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从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来看,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实施,正是为了使人类“在变易绝对运动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智育、德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关于美育的体育中的功能已不乏其研究,归纳研究成果主要有三大功能:

1、培养身体美

身体美是体育自然美的表现,人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技美的规律进行的,它表现出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人体美历来就是无数艺术家“代代耕耘美的沃土,美的矿源”。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用十分热情的诗句赞美过人体古铜色的皮肤和坚实的肌肉。

2、培养精神美

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毛泽东也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精神美与身体美是密不可分的,精神美可以使体育运动放出光和热。由于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因此它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追求优胜、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3、培养技巧美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技巧美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敏捷等,这些运动中的技、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如那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转翻蹦跳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横空出世”跳伞运动员等。

二、构建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依据。

本文在以对客观规律的识别和把握上,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寻觅构建美育目标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美育的预期功能,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美育是什么?广义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而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即“以非常突出、生动、鲜明的形象,充分而有力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可见,体育教育中美学知识的起点,应是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外部个性(即本质与现象)的高度统一中去把握“美的规律”识别什么才是美。只有这样,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方可将感情与理论、经验与判断、共姓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美与健统一起来。发挥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特有功能。其实,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即人格美。而人格美的基点是心灵美、精神美,外部表现则为身体美,而体育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2、历史依据

在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体育和美育都并列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射(射箭)、御(驾驶战车)都含有体育的因素,而居第二位的“乐”则是美育。自古以来不论是才子、闺秀,还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等,都将琴、棋、诗、画作为自我养成的必修“四科”。迷“四科”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渊渊流长的历史结晶。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美育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 体现着时代和民族的特征,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儒家的“十不仁济世”,道家的“超凡脱俗”,佛家的“空虚明净”等,以如此登峰造极的高度俯瞰人生,以求心性的洁净、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超越,都是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学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的概念在延伸、美的载体在扩展……。当今,不论从美的形态还是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来看,美育的内容已横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大类。远远超出了“四科“等文学艺术领域,但美的载体不管怎样延伸和扩展,永远将与人的心灵、身体分割不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应延伸到自然界与科学界,社会美与心灵美,艺术美和方法论美等几种关系中,施美于体中、置体于美中,即以“体”为载体, 拓展美的真话。

3、现实依据

从现代化社会来看,威胁和腐蚀美的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背离”,一个人精神文明程度表现在人格的高度上。诸如被多种心理暴力驱使,对社会或自然进行破坏活动的人,佼人格沦丧;为填不满的欲望之坑而忙碌,背负沉重包袱的人,使人格压得变形:自觉或不自觉、无休无止地争名夺利而勾心斗角的人,佼人格进入误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人,使人格歪曲等等。这种“背离”致使人对自然的态度表现为“索取”、“征服”乃至“破坏”,致使人与人之间情感淡薄;致使人与自我,即内部的人与外部的人发生冲突,乃至精神分裂症者日益增多……从现有的艺术教育来看,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很难养成创造的灵性,也难以营造出使受教育者“心有灵犀一点迈”地把握内涵之精、之形、之意去领略艺术的境界。

一、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思路与框架

人为万物之精灵,万物之美莫过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人体形态与动作的美是历代美学家研究的课题与创作对象,而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态是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求。协调感和韵律感是人体动作美的基本因素,人体动作美路人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高度的形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高度的形体动作美往往是在高速度、高难度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体育是促进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素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唱歌游戏、集体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及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一个短跑运动员在竞赛中赢得千万人的欢呼,一个体操运动员表演高难动作,往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人体美的显示,给人以巨大的影响。体育和美育几乎象一对孪生兄妹。

因此,在当今美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力求遵循施美于运动之中,置体育于美中,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多彩的思路中进行。所谓施美于运动之中,就是在体育内容中施以美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使美育洛于体育内容之中。所谓置体育于美中,就是揭示体育中美学现象与规律,研究怎样将体育教育活动提高到美学高度,以获得最佳效果,让美育溶进体育之中。所谓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异彩,是指在体育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主体从生理层次进入功利层次、再上升到道德层次,从而升华到美学层次,在体育运动中忘却自我、和谐身心、丰富灵性、发挥潜能,从而佼人格得到美化。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目标框架如下:

1、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掌握美学基本知识。自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体育理论课中确定1―3课时为美学基本知识讲座:对教师,作为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之一,纳入教师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3、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体育活动中各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4、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形成“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注释:

[1]蔡仪主编《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2]韩进这主编《教育心理学纲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40页.

[3]扬安仑主编《美学研究与应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篇5:浅谈落实职高计算机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

浅谈落实职高计算机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

浅谈落实职高计算机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

文/刘胜荣

摘 要: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体现。联系翔实的案例,结合自己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从自习、实践和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完美地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知识;能力;评价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在计算机教学中,怎样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学有所获,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落实教学目标的具体做法。

一、注重自习――掌握知识

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我在讲授新课时,在导课之后,先提出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他们对文本内容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从而较容易地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Word文件处理软件中的设置段落格式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讲座信息。doc”的两份不同编排效果的文档,让学生比较哪份文档更美观,更有可读性,并询问“讲座信息2.doc”比“讲座信息1.doc”好在哪些地方,以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段落的对齐方式、缩进、行距、项目符号和编号等设置;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进行段落格式的设置?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基本任务:打开任务一完成后的“讲座信息1.doc”文档,按照教材任务二的要求,让学生自学完成其段落格式的编排。

二、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计算机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积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整合教学内容,这样教学的呈现方式不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以任务为线

索,其教学内容由多个精心设计的任务来组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某一任务,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学会学习,教师由权威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教师讲课的时间少了,学生自学和实践的时间多了,回归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一些学习性、生活性、时代性强的热点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合作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使他们获得美的愉悦的体验。例如,同样是“文字格式设计”的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是逐个地介绍概念和操作,而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制作班刊”。教师提出“制作班刊”的'目标、步骤和评价方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学准备性的知识,一边摸索,一边制作班刊。如果学生碰到一些经过再三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难题,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

三、注重评价――以人为本

毋庸置疑,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职高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在注重应试教育的教育怪圈的笼罩下,他们是被遗忘的一族,特别自卑,有时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如,打架斗殴、逃课上网等方式以引起教师的关注,思想和行为已被扭曲,特别渴望教师的理解和关爱。面对这类教育对象,必须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用爱去感染学生。

在课堂上,我努力搜索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适当表扬,肯定他们的个性创意,同时委婉地指出作品中的不足,让他们继续完善,追求更高、更完美的目标。教师对所有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从不歧视差生。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习好的就什么都好,学习不好的就什么都不行,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他们的优点,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要赏识一个人,必须接受一个人,对学生也是这样,但有些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喜欢那些学习好、听话、乖巧的学生,而对纪律松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不喜欢,并常常横加指责,结果这些学困生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往往会破罐子破摔,成为学校、教师都头疼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只要你发现他的长处,鼓励他们并且为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每个雏鸟都能长成雄鹰的!

总之,计算机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会、会学、乐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巧玲。让赏识教育走进计算机教学。中国教育信息化,(03)。

[2]李承中。试论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教育学文摘,(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

篇6: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 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笔者认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处理好“两个关系”,注 意体现“四性”。

一、处理好三类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间的关系

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教养目标、发展目标与教育目标。教师在结合数学自 身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要求,处理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三类目标的关系时,应遵循“将智 能发展目标放在首位,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养目标为主线,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情感教育等非智力因素 教育目标”的原则。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指出:“在列举数学教学目标时,我们把学生的发展(思维 的'、智力活动的)放在首位。”“一定的发展只能是特别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的结果,所以我们把用‘数学思 维’这个名称统一起来的思维活动结构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特殊的首要目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将学生培 养成为“会认识、会做事、会做人”的合格公民。这无疑也要求我们将发展目标放诸首位。小学数学教材是根 据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编排的。这些知识是小学生将来作为劳 动者所必须掌握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应以教养目标为主线,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智 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感受数学的美,体验 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得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以形成健康的个 性。

教学目标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目标是指《大纲》明确提出来了的教学要求。一般地说,教养性目标是 显性的。隐性目标是指那些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思考才能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讲,智能发展目标和 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培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是隐性的。处理好这两种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是教师要 认真钻研《大纲》,领会《大纲》精神,制订好显性目标;二是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 上,结合教学过程的设计,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施教的三类素质教学目标就 会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明确指挥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有位教师是这样组织《奇妙的幻方》(活动课)的教学的――

(1)老师讲解洛书神话,并给出彩图(图1)。

(2)学生就图1进行观察、发现,揭示出图2。

(3)学生观察图2,说出自己所发现的秘密,老师有选择地板书:

①这个图中有9个方格,每个小格中有一个数字, 这些数字分别是1、2、3、4、5、6、7、8、9;

附图{图}

②每行、每列、对角线上三个数字之和都是15;

③5在正中央;

④每行、每列、对角线上,5两端的两个数之和都是10,……

&nb

[1] [2] [3]

篇7:论高校两课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论高校两课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两课”教学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政治素质,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高校“两课”教学至少应当确立四个向度:人本的向度、善的向度、思的向度与行的向度.惟此,方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寓教育人的目的.

作 者:廉清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两课”   教学   教育目标  

篇8: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教育目标的思考论文

有关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教育目标的思考论文

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步骤:1.确定本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简称课程目标);2.根据课程目标选取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本文仅就如何确定中学生物课程的教育目标谈一些管窥之见。

一、正确处理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取,都有一个首当其冲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也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庞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

中学生物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当力求实现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因此,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教材改革的重点不是如何更加完美地呈现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而是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将发生强相互作用。科技将高度社会化,社会将高度科技化。社会的高度科技化要求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物课程一方面要使广大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可能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学生,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打好生物学基础。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类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科技化,高科技的发展所引发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性的人口、粮食、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都给各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如强调国际理解,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树立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等。从国内形势来看,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人口负担过重,环境污染加剧,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民族创新意识不强,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冲突和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对基础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知识经济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也都应当在中学生物课程目标中得到体现。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转移、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所依赖的主要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是无形的智力资源。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物质资源相对贫乏、因科技和管理水平低而对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很低的国家,如果能充分开发人们的大脑,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沉重的人口负担就会转化为无与伦比的智力资源。中国就有可能变劣势为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超越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的一些发展阶段,迅速赶上发达国家。假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总是长于记忆而拙于发现,长于应试而拙于实践,乐于接受现成结论而不会质疑,只知被动完成老师下达的学习任务而不知主动地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无从谈起,我们怎么能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呢?由此可见,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的教育目标,应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三、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应当研究中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选取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调查表明,关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事实性知识,名词术语较多;有些动植物是学生不常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将它们作为代表动物或代表植物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关于原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能够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懂得怎么做,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例如,生物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是怎样发现的?等等。因此,在确定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时,对事实性知识应当做较低要求,如知道或识记等;对原理性和程序性知识应当做较高要求,如理解和应用等。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是与其基础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性越高,其时效性就越长,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在确定本学科课程目标时,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仍是不可忽视的。

生物学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是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意志、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能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拥有科学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应当成为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至少还应当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靠整个教育体系特别是课程体系来实现的,社会和家庭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因而非一门学科课程所能承担。但是,一门学科课程的教育功能又是多方面的。中学生物课程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智力的同时,在德育、美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也应当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是如何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应当体现弹性和选择性,有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之分,随着年级的递进,选学内容应当逐渐增多。各种探究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和进行实验寻找答案。

三是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在课程目标中应当要求学生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信息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应当体现学科特点

在20世纪,随着数学、物理和化学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生物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为标志,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并深入到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进化论和生态学等各分支领域,使生物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趋于统一,并越来越接近揭示生命的本质。生物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催生了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并迅速实现产业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医药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硕果累累。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人体科学、营养学、优生学、卫生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世纪将会加速发展的学科群中,生命科学因其研究客体的极端精巧和复杂性,以及社会多种需求(人类生存环境、资源、食物、健康等)所产生的紧迫性,最可能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以至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中心,对其他学科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生物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教育目标做出相应的变革,应当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而且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应用,还要了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生物课程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中学生物课程目标应当充分体现本学科这些德育功能。

生物课程应当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二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三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四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观照,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渗透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生物科学的研究有完整的方法和技能体系,中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掌握。但是,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科学认识的一般模式,掌握生物科学基本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和实践能力,却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列为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プ凵纤述,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将学生的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统一考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篇9: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 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笔者认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处理好“两个关系”,注 意体现“四性”。

一、处理好三类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间的关系

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教养目标、发展目标与教育目标。教师在结合数学自 身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要求,处理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三类目标的关系时,应遵循“将智 能发展目标放在首位,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养目标为主线,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情感教育等非智力因素 教育目标”的原则。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指出:“在列举数学教学目标时,我们把学生的发展(思维 的、智力活动的)放在首位。”“一定的发展只能是特别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的结果,所以我们把用‘数学思 维’这个名称统一起来的思维活动结构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特殊的首要目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将学生培 养成为“会认识、会做事、会做人”的合格公民。这无疑也要求我们将发展目标放诸首位。小学数学教材是根 据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编排的。这些知识是小学生将来作为劳 动者所必须掌握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应以教养目标为主线,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智 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感受数学的美,体验 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得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以形成健康的个 性。

教学目标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目标是指《大纲》明确提出来了的教学要求。一般地说,教养性目标是 显性的。隐性目标是指那些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思考才能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讲,智能发展目标和 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培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是隐性的。处理好这两种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是教师要 认真钻研《大纲》,领会《大纲》精神,制订好显性目标;二是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 上,结合教学过程的设计,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施教的三类素质教学目标就 会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明确指挥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有位教师是这样组织《奇妙的幻方》(活动课)的教学的――

(1)老师讲解洛书神话,并给出彩图(图1)。

(2)学生就图1进行观察、发现,揭示出图2。

(3)学生观察图2,说出自己所发现的秘密,老师有选择地板书:

①这个图中有9个方格,每个小格中有一个数字, 这些数字分别是1、2、3、4、5、6、7、8、9;

附图{图}

②每行、每列、对角线上三个数字之和都是15;

③5在正中央;

④每行、每列、对角线上,5两端的两个数之和都是10,……

(4)老师揭示课题,给出幻方、中心数等名称,并加以说明。

(5)老师拿走九宫格中的数,学生拿出学具尝试编幻方。 老师巡视指导,并让5个学生将自己的结果写在 黑板上。

(6)学生评价结果,说说自己的编排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编排规律:先定中心数→再配对→最后定位。

(7)学生练习:①用2、3、4、5、6、7、8、9、10编幻方; ②编一幻方和是27的幻方。

从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明确了三类目标,并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 认识幻方的特征,探求幻方的编排方法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等都得到了 较好的培养;教师对洛书神话的讲解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表扬、激励性语言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和兴趣;学生在不断地发展、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感受到了洛书、幻方的奇妙美。

二、体现全面性、针对性、过程性和明确性

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使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根据第二要义,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目标、智能发展目标和非智力因素目标;再考 虑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逻辑连续性和整体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还应有学期(年)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 标。因此,全面性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发展和时间的积累两个维度去构建。(教学目标 的二维平面结构如图3所示。)

附图{图}

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增强针对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一 般来说,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具有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而智能发展目标和非智力因素目 标落实到学生身上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在其最近发展区内确立教学目标。

过程性则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 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路标”,它表现为具体的、特殊的、部分的价值。而教学目的是《大纲》规定的教 学要求,具有方向性,表现为终极的、普遍的'、整体的价值。教学目的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路标”才能有效实 施,否则很有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路”是什么?“路”就是过程!一方面,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开 展;另一方面,作为“路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结合教学过程,尤其是隐性目标的显性化更是如此。以上 两方面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初步安排――教学目标――较完善的教学过程。

明确性一是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含义要明确。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才能围绕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外显,尽量使用操作性强、意思明确的语句, 水平词的使用要准确,便于测控。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制定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几点认识。下面是有关“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目标设计,供读者对照参考。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 能说明平均数就是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方式变成大小相 同的数后所得到的数;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求平均数就是“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数合并成一个数再平分”的过程;能根据加法和除法的意义推出求平均数的公式;能根据有关数据直接运用公式求平均数;部分学 生还能运用公式解思考题。

(2)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将4个杯子里的水变得一样高”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比推理 能力和勇于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

(3)通过让学生说明平均数概念,总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和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4 )在让学生直接利用公式解决平均数问题和逆用公式解决思考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逆 向思维能力。

(5)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比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